三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红色”温商
三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红色”温商
2016年10月09日 15:12:1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洪慧敏
走访——打造成全国第一家“零排放”市场
“接触环保,源于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2008年第一次听到“碳汇”这个词时,白琼璟正在鹿城区临江镇江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由于村内林地少,多番薯地,经济效益低。为优化环境、使农民增收,白琼璟想到了发展杨梅经济林产业。那时,有人向他建议:“你们种杨梅树的同时,还可以作为碳汇林,获取另外的收益。”
白琼璟了解到,如果种植碳汇林,村民每亩树林能得到800元的政府补助。此后,他亲身参与种植碳汇林,了解到植树造林背后的深层意义。“碳汇林是一种清洁机制,通过绿化、造林的方式,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于是,白琼璟开始了自己植树造林的计划,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改善因工业发展而日益恶化的居住环境。
2009年,他创办宏锦鞋材市场,并打造成全国第一家“零排放”市场。他请来环保专家,对市场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市场每年排放3320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如果想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持续20年、每年花两万元植树造林。今年,已是白琼璟坚持植树造林的第8年。
他还向自己市场的180多位经营户,推广低碳理念。目前,市场里有十几个经营户购买了200元至300元不等的“碳汇”。
走在白琼璟一手打造的“零排放”专业市场——宏锦鞋材市场里,颇让人有些意外——市场里异常整洁,人多车少,安静有序,没有一般市场的喧闹沸腾。白琼璟笑说,“车少”是因为他发动市场里的商户尽量统一运货时间,减少运输次数,以降低市场“消耗”;不够“喧哗”,则是因为市场的网上商城刚刚投入使用,他将120多家商户悉数搬上网络,客户在网上就能清晰地了解到市场里各家商户的供求信息。 “原本做成一笔生意,客户起码要来市场三四趟,现在一二趟就能搞定,省去开车的次数、人力、财力,其实都是‘减排’。”
下午五点左右,我又在市场里走了一圈。只见,每家商户的店招上都贴上了“低碳”标志,几乎所有的鞋店商铺都没有亮灯。白琼璟告诉了记者其中的奥秘,“店铺的天花板,都是采用白色哑克力板,以便于反光,店面均采用敞开式无门设计,以增加采光。”
在白琼璟的影响下,市场食堂的工作人员甚至还辟出了一小块菜地。“自给自足,多吃自己种的蔬菜,少出去应酬也能‘减排’。”
一名商户告诉记者,自从关心环保低碳以后,他们觉得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商人,更多了几分使命感和责任感,“白琼璟告诉我们,每个人每年至少要种三棵树,才能抵消自己一年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白琼璟还在一些温商朋友当中不断传播低碳环保理念。就在离宏锦鞋材市场不远的浙江太极鞋业有限公司,如今竖起了用各种次品鞋子和鞋底,制成的各式长椅子、圆桌子、圆凳子…… “我就是在白琼璟的启发和带领下,把工厂产生的次品鞋底做成凳子、椅子。”浙江太极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单晓雷告诉记者,而按照原来的处理方法,这些鞋底往往会被拉走焚烧掉,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白琼璟等人还组建了500多人的低碳联盟志愿者团队,为企业义务提供绿色环保咨询,并免费为企业绿化进行养护。目前,温州90多家企业已进驻中国绿色环保协会。
揭秘——他,为何能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中国非公企业老板优秀者多如过江之鲫,为何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机会,却偏偏给了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白琼璟?
2008年,温州市林业局向温州市政府提出了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热心环保的白琼璟,马上踊跃捐资10万元,成为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发起人之一。
2010年,前往墨西哥坎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想寻找一名热衷环保事业的民营企业家。远在温州的白琼璟,因为发起成立温州碳汇林专项基金、创办全国第一个“零排放”市场,被吸纳到这支精英队伍。从墨西哥坎昆开始,白琼璟先后三次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他代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向世界介绍中国企业的环保做法。
2010年在坎昆,他以全国第一个“零排放”市场为例,介绍了中国碳汇林业的“温州做法”;2013年在波兰华沙,他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纪录片《低碳温州》,讲述温州如何践行低碳城市;2014年在秘鲁利马,他展示了从温州民间征集来的800件可再生环保产品和低碳艺术品,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环保与生活有机融合理念。
如今,温州碳汇林在白琼璟等环保人士的带领下,日益发展壮大。据统计,2008年至今,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已筹集资金1个多亿元,温州已打造了32个碳汇基地、30多万亩碳汇林。业内人士介绍,这些碳汇基地建成后,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将成为休闲娱乐的绿色氧吧。
采访结束时,白琼璟告诉我,“未来,我想发动更多的人建起一个民间的碳汇林基金。大家贡献力量,在全国各地能种起更多的‘碳汇林’;我还想引进美国的一种节能环保玻璃贴膜,这种节能玻璃贴膜一天能节省几度电,价格比较便宜……”说干就干,10月8日,他赶往节能玻璃贴膜生产基地现场考察。
打造低碳环保,他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