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16年10月29日 14:59:01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丁

  一位红军遗孀的瑞金之旅

  在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图说红色家书》中,收录了1964年4月25日老八路戴流写给儿子张昭兴的一封信,信中讲述了她带领张昭兴的弟弟妹妹回老家瑞金的经过:

  回到瑞金参观了一天,看到“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党的第一次、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会址〔应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在瑞金,又遇到爸爸的一些老战友,〈他们〉再三邀请我们去一趟井冈山,结果我们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观了井冈山“毛主席的故居”,也看到“井冈山五大哨所”的险要地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回到南昌,又住了一天,参观了“八一纪念馆”,并将爸爸的照片、简历、悼词、遗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堂。

  张昭兴的父亲张雄,原名张德仁,又名张冠英,1908年出生于江西瑞金,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此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进京工作后,张雄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生活极为俭朴。军需科发的细布衬衣,他不要。一双布鞋穿了好几年,破了补好又穿。他结婚时的两床被子,一直盖了好多年。他常说:“现在生活已经不错了,要节约钱支援国家建设。”1963年8月,张雄因肝硬化腹水住院。在病危之际,他嘱托妻子戴流三件事:“要做好工作,带好孩子,照顾好老太太。”8月24日,张雄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

  戴流把丈夫的遗嘱铭记在心。1964年春,为了安排婆母的生活,戴流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回老家瑞金探亲。戴流到瑞金后,组织上对她的行程作了周密安排,带她参观了不少地方,使她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在写给儿子张昭兴的家书中,她说“更具体而又生动的〔地〕体会到革命老前辈这条革命道路走的〔得〕实在不容易,使我们认识到更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加倍的〔地〕努力,保卫我们已得的革命果实,而且要继承他们的顽强精神”。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张昭兴兄弟姐妹六人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较好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

  老红军重走长征路

  在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陈列着老红军李真的一封家书,是1984年1月25日写给弟弟李振岐的,洋洋洒洒有五页。他首先在信中告诉弟弟自己已从总后副政委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而且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次变动。紧接着,他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感悟。信中说:

  去年十月经上级批准,我到过去红军长征的路上走了一段,还到我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石鼓渡口看了看。我们过的第一座大雪山——玉龙雪山也在眼前,不过这一次没有去爬了!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恐怕也不能再爬了。但见景生情,在我二、六军团爬的几个大雪山,就牺牲了一千多位革命志士,我是幸存者,今天能来到四十八年前战友们因缺氧和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而悻悻离开人世的地方,哪有不动情呢?这些同志死得过早,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家庭、妻子、儿女,那时恐怕连想都没有想过。他们的意志、勇敢、才华都很好,可惜过于年轻,就失去了一切。

  李真1918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少年辍学,成了放牛娃,12岁参加儿童团,不满14岁就参加了红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李真随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长征。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转战数千里,突破敌人的多道封锁线,在黔西的乌蒙大山中回旋,强渡乌江天险和金沙江,翻越玉龙大雪山,通过阿坝草地,经过艰苦的战斗和行军,于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随后,李真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真在战争年代五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离休后,晚年身患胃癌,却一直想着“要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儿什么”。1995年,他筹款56万元捐给了永新县禾川中学兴建教学大楼,并带病到南昌参加捐款仪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抛家舍业,长途远征,音断书绝,喋血疆场,最终换来了和平的阳光沐浴在神州大地,古老的中国再一次焕发青春。长路漫漫,初心未改。虽然长征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而家书中的长征故事却没有结束。

  (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