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掌握光明赖一灯

——忆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战略转兵
2016年09月26日 07:52:33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潘宏

  湖南省通道县的恭城书院内景,红军长征路上通道会议在这里召开。记者 赵洪波摄/光明图片

  【诗歌里的长征】  

  “长途不疲伴同人,掌握光明赖一灯。总是前进好景色,目标注定有南针。”(《记长征马灯》)

  195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林伯渠参加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众多展品中,他在长征中自己曾使用过的马灯前久久驻足凝望,而后深情赋诗一首,即《记长征马灯》。

  今天再忆长征时我们发现,中央红军告别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当时困扰党和红军、考验其智慧与意志的问题是:兵向何处,路在何方?长征中几次重要的战略转兵,成为实现全局目标赢得胜利的关键。林老诗里所写的“前进”中“好景色”,需要有“南针”的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革命的“目标”,正是这种寓意和写照。

  通道-黎平转兵,改变了原定向湘西北进军的计划,转向黔北进军,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这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高层在激烈争吵中完成的首次战略转兵。湘江血战,中央红军折损3万多人,江水为之不流。情急之下兵至湖南通道县,蒋介石集结20万大军张网以待。为此,中共中央在通道县召开有关负责人紧急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等建议转兵,力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军事顾问李德坚决反对,盛怒之下竟拂袖离开会场。通道会议并未在党内高层就战略转兵达成共识,但行军路线却做出重大调整,红军转攻黎平,打开了入黔通道。在黎平,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党中央决议形式肯定了这次战略转兵。此次转兵,避免了中央红军按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可能遭遇围歼的严重后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第一次战胜“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作为非中央核心成员开始影响中央高层决策,为随后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次战略转兵是遵义会议后的再次转兵,改变了兵指黔北的计划,转向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参谋长刘伯承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建议“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会议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决定红军北渡长江,会师红四方面军。由于国民党军严密封锁长江沿线,中央红军不得不在4个月时间里,迂回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期间四渡赤水、两战遵义、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兵向昆明,最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40万敌军的包围圈,挫败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这次战略转兵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实现了北渡长江计划,取得了战略转兵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哈达铺-榜罗镇会议,改变了红军在甘南停留的设想,确立陕北为长征的最终落脚点。这是长征最后一次战略转兵,中共中央明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193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和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决定改变原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到陕北去开创根据地。此后,党中央在哈达铺制定声东击西、佯攻天水、诱敌东下、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于9月27日到达陕北通渭县榜罗镇,在此,中共中央再次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选择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榜罗镇会议是对哈达铺会议选定长征最终落脚点决定的正式认定,对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发展极为重要。会后,中共中央率军继续北上,翻越六盘山,于1936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回顾长征战略转兵的历史,我们再次品读林老的诗,对诗中“光明一灯”理解更深,诗中见证中国革命最惊心动魄一幕的普通小马灯寓意深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无疑是照亮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是引导广大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奔向心中的诗与远方的一盏心灯。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