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陈敏洵:埋下公益的种子

2013年06月15日 18:50:00 浏览量: 来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作者:姚珏

  从公益中获得很大的快乐

  “我们曾经办过一个长三角高校公益组织论坛,很多大学生公益社团都围绕支教、敬老、助残展开活动。”陈敏洵觉得“一窝蜂的帮忙”恐怕给受助人造成了负担,“就像网上很红的段子,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8回脚,多累。”

  如果公益是个市场,那么这些传统大命题的市场已经饱和。

  要突围,她想,还是得先回归身份。

  “大学生做公益,力量和影响力也许有限,但我们胜在年轻、敏锐、有执行力,可以寻找和满足那些有需求却没人做的事。”

  陈敏洵把公益比成一颗种子,等到实力足够的那天,这颗深埋心底的种子便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公益心的萌发从年轻时开始,能积攒更大的力量。”

  或许她本身就是一例很好的佐证。

  1999年夏,7岁的陈敏洵跟着父母游西湖。当时碰到了一位环卫阿姨,陈妈妈提议也帮环卫阿姨照几张。照片洗出来之后,小敏洵特地送去给环卫阿姨做纪念。“阿姨很高兴,她的笑容我现在还记得。”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陈敏洵和同学们结束在田间地头的调研后合影留念,“附近的大叔大妈们会凑过来,因为他们很少有拍照的机会。”

  这些记忆,在大学这个节点,促发了陈敏洵为外来务工人员拍照的念头。

  2011年,陈敏洵参加康师傅“创响新生代”2011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参赛项目是用相机为外来务工者、留守儿童和老人们留下一张笑脸,用诚恳、实际的方式向外来务工者撒播社会关爱的种子,同时,也向社会推广小而实在的公益活动。

  早稻田大学的学习机会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陈敏洵笑自己最“急功近利”,冲着奖金去。她的团队获得当年挑战赛十强,并担任该比赛第二年的巡讲嘉宾。

  从天津回到杭州,陈敏洵立刻拿奖金去买了8个拍立得和相纸,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奔波在浙大校园、三墩的工地和西湖边,他们拍过380多人、500多张照片,食堂工作人员、物业工人、建筑工人、保安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都是拍摄对象。“拍立得不留底片,出片也快,当场就能送出。”

  2012年夏,三伏天正午的西湖边,西湖船工们都把船停泊在岸边阴凉处,头上盖着斗笠开始了午休。十多个三农协会的志愿者把一位戴着太阳镜的中年船工围在中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皮肤黝黑的船工大伯收起大学生们给他拍的快照,咧着嘴笑:“我一定会好好收藏。”

  这是陈敏洵拍过的人中一个,她说常常为这样的时刻感动。

  “有人开始会抵触,但多数很友好。”这些鲜有机会照相的打工者们,有时会回到工棚换上最干净、隆重的一套衣服再站到镜头前,他们需要、喜欢和珍惜大学生们的善意。

  “这些事每个人都能做,没有拍立得还有相机、手机,不拍照还有别的忙可以帮。”陈敏洵说她的经验是,如果压根没想过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那一定能从公益中获得很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