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李锋:《看鉴》想做中国的Discovery

2016年11月08日 11:25:34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一个有编委会的互联网公司

  在办公室,李锋喜欢把年轻的同事称为“兄弟”,颇有患难与共的感觉;平常聊天也不问业绩,而是更关心你的生活:你家住哪儿呀?平时在家做饭还是外边吃呀?处朋友了吗?员工不觉得他是领导,反而像多了个哥。

  很多互联网公司讲究企业文化,比如加班文化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李锋觉得挺没意思:“我从没要求加班,也不规定你要做多少事情,关键是你想做多少事情。论对工作的认真,传统媒体一点儿也不差。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并没有多少新东西,不然怎么会有那么高的跳槽率?”

  也许是因为在传统媒体待了17年,李锋还在公司成立了一个“编委会”。“编委会每周开一次选题策划会,我也会参加。”李锋说,有人认为短视频就是把长视频剪短,其实两者的创作规律、剪辑方式、讲述方式都不一样,“我们用已有的资料来讲全新的故事”。

  李锋说,过去中国好的纪录片都是在体制内诞生,因为拍摄制作纪录片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惨淡回报是民营公司难以承受的。但一部拍摄了几年的精美纪录片,往往只在电视台播一轮就进入了库房,“这个事儿很亏”。公司一成立,李锋就摒弃了互联网公司“轻资产”的做法,用投资的一半购买了大量带有版权的中国纪录片,“相当于资料库”。

  《看鉴》运营总监翁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他提出了“工具历史”的概念:“人们往往认为历史是故事、情感,但不认为是‘有用’的东西。其实历史本身是人类迄今为止掌握的最伟大的工具,因为人类经历了繁荣、变迁、衰落,从中获取了很多经验和知识。”所以,《看鉴》在未来制作中,会有一部分短视频将历史中的情节和道理与现实强相关的技能结合。比如“沟通”系列,就在历史中寻找沟通的成功案例。

  粉丝文斌说:“《看鉴》是我在国内看过该领域最好的一个,每天用3~5分钟的时间给我补充历史知识,关键是每一个视频都很精致。我本身对历史知识不太感兴趣,觉得很枯燥,但关注了《看鉴》之后发现,其实历史很有趣。”

  《看鉴》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的80后,这在动辄90后天下的互联网公司中并不算很年轻。“年龄小就是优势吗?”李锋反问。

  有时候会觉得李锋很“传统”,固守着传统媒体的一些东西。他说:“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总想颠覆这个,颠覆那个,其实任何事情存在就有理由。互联网只是一个手段,很多传统行业积累下来的东西是不好颠覆的。比如报社等传统媒体,有一套严格的编辑审核流程,对内容的细致程度远远超过社会媒体。现在网上很多文章有错别字,甚至错别字连篇,何来认真细致?何来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