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王光德:用商贸资源反哺家乡

2016年08月05日 08:10:19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龚望平 杨晨

zjrb2016080500006v01b009.jpg

  在酷热的七月,格子衬衣、浅色西装裤、一条旧皮带……穿着朴素的王光德,忙碌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里。

  在一楼的进口商品馆,他的“澳新精品馆”生意蒸蒸日上,最近还从新西兰进口了两个集装箱的奶粉,正在筹划着设立进口乳制品专区,方便大家选购。

  前几天,国际商贸城五区四楼二单元的宠物(水族)用品市场正式开业,作为发起人之一的王光德,在经营好自家店面的同时,又在谋划着开设零售专区和进口专区来吸引人气。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光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从义乌走出去到国外发展的商人,40多年后乡音未改,言语间透露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独闯澳洲,

  办橱柜厂扬名

  1973年,王光德应征入伍,后来转业去了上海。上世纪80年代末,一股“出国潮”兴起。

  1990年,王光德告别妻儿,只身去了澳大利亚悉尼,修工商管理和机械管理学位。“没有钱,只好夜间上课,白天打工。”经过几年的努力,他考取澳大利亚机械工程师并成为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第一份工作是在橱柜厂当木工。

  身在地球的另一半,王光德“勤耕好学”的义乌精神没有忘,他边干边学,一年多后就拿到了木工金牌证书,这是在澳大利亚办橱柜厂的必备条件,含金量相当高。作为当时的穷留学生,能拿到这本证书不简单。

  1993年,一个北京老乡找上门来,希望合伙办厂。一年后,他当上了老板,发现做生意并不容易。“刚起步没有信誉,进原材料都要现金支付。当时现金少,更麻烦的是还得跑到厂里交易。好不容易拿到原材料,做成产品后,又不知道卖给谁。”

  眼看着数万元投资打水漂,他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拿出所有积蓄,通过在当地报纸上打广告,产品慢慢打开了销路。“办厂前几年,所有利润都用来打广告和引进新设备。”

  虽然只是一个七八人的小工厂,但王光德坚持严把质量关,做自己的品牌。在他的努力经营下,橱柜厂在澳大利亚慢慢有了名气,当地具规模的房地产公司纷纷找上门来,一口气就订几百套橱柜。

  “采购商稳定了,供货商也稳定了,一个电话原材料就会送过来。”尽管如此,一到旺季,接单、送货、上门装配……王光德都会亲自上阵。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