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赤心,学术路上毅行
智者赤心,学术路上毅行
——访我国著名逻辑学家、省委党校退休教师陈宗明
2016年07月08日 02:05:07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石天星 陈皓圆
适应时代 追求不止
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回望人生,陈老先生说,自己很幸运,甚至可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原因被他归结为5个字——多想出智慧。
“理性的头脑会帮你认真思考,懂得越多越能帮你作出正确的判断。”他说,理性的头脑就是指逻辑思维,而懂得多是正确判断的前提。
上世纪70年代末,加强对“干部应用逻辑”的研究是省委党校逻辑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在陈宗明看来,“干部应用逻辑”是一门研究干部思维和工作中的逻辑问题的科学。只有在传统逻辑学框架下深入挖掘这门新的学问,实现理论科学向应用科学的转化,才能找到党校教师身份与逻辑学的关联,进而回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为了让党校学习的干部做到条理清晰、推理合乎逻辑、概念明确和论证具有说服力,陈宗明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开设了“逻辑与哲学”“经济活动中的逻辑”“领导干部的思维与语言艺术”“语用学”等多门课程。
“逻辑学研究的是推理,有前提,才有结论。他非常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复杂枯燥的逻辑学概念。”陈宗明的学生、省委党校副巡视员杨学渊说,比如“如果下雨,那么能推出地湿;但地湿却不能推出下雨”。比如“画蛇添足”的逻辑学解释就是,蛇没有足,画了足就不是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故事的主人公没有喝到酒,因为他画的不是蛇。区区几句话,本来很复杂的概念,就化解成浅显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让学员豁然开朗。
也正因如此,在陈宗明的课堂上,看似枯燥的逻辑学课程受到了学员们异乎寻常的欢迎,学员们将能上陈宗明的课作为一件“值得羡慕的事”,而也正是由于陈宗明的课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深入浅出、表达生动、富于吸引力,几乎每堂课,教室都会爆满。
另一种坚持是从未放弃对逻辑学的积累。当中学老师的第一天,陈宗明就列了一张课表,立志自学大学中文课程;后来在机关工作近20年,公务繁冗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死规定”,每晚必须读两小时逻辑学书再睡觉;写《现代汉语逻辑初探》时,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每晚写两个小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小学老师的这句话他一直铭记。
老先生说,他一辈子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而读书是前提。“书读多了,才会有广阔的前提,更多的选择。”
采访老先生是一种享受,而老先生也喜欢和年轻人聊天。在他以书为壁的清雅书房里,洒满了一老一小畅快的笑声。记者告辞时,他坚持要将记者送到门口,笑容慈祥地倚门目送。直到记者走进电梯,才听到他轻轻关上门的声音……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