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上海虹梅街道: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园区社会生态圈

2017年03月13日 11:35:5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王枫林

  虹梅街道地处上海徐汇区西南部,是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所在地,辖区内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员工约20万人,居民小区13个,常住人口4万多。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和“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比例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广大职业群体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做好面向职业群体的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面对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虹梅街道党工委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的党建工作转化为一个个“发展自我、参与社会”的园区社会工作项目,推动园区共治与自治?如何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植入传统党建工作,形成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夯实园区党群工作基础?对于“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思考,促使虹梅街道党工委近年来在园区党建和园区共治工作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围绕“建设国际化一流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坚持园区和社区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区域化党建引领、园区企业协同、白领员工参与”的社区共治载体和模式的创新实践。2013年起,作为主要举措之一,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通过“虹梅庭”——区域性党群工作社会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和转化区域内各类各级党群组织和企业单位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平台化、社会化、市场化模式,建立园区社区化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和员工研发和提供更贴近多元化需求、更具公益人文关怀的区域性、公共性、公益性服务产品和项目,精心打造兼具主流价值导向和当下社会潮流的园区公共空间和人文环境,不断推动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持续激发园区企业和员工主体意识和自治、共治活力,为园区多元主体主动、自觉参与社会治理培植认同、释放空间、夯实基础。

  搭建园区共治和自治平台,把多元主体重新组织化

  如何在虹梅这样一个“园区加社区”的区域里搭建共治和自治的治理框架,理清各方定位和分工,需要一个相对核心的平台来驱动。2013年3月,“虹梅庭-越界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月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虹梅庭”理事会。2014年12月,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注册成立民非。现有理事19名,由区域内人大代表、政府代表、园区管理者代表、重点企业高管代表、合作社会组织负责人代表、区域党组织负责人代表、社会专家学者代表组成,设有监事1名,总干事、副总干事3名。其机构功能主要包括: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社会组织引入与孵化、青年创新和公益文化集聚、企业与社区融合发展展示等四大功能。

  “虹梅庭”作为第三方机构(区域性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性、社会化的运作充分保障和强化了其理事会在园区公共事务中的决策、监督地位和作用。随着公共议题讨论范围的扩大,对园区公共事务、企业员工多样化需求和企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不断聚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和组织加入。目前,已发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园区楼宇联合会、国字号企业党建沙龙、益席企业文化沙龙、园区第三创新空间、白领兴趣爱好俱乐部、“两新”组织书记午餐会等多个议事平台。

  依托园区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健全园区党建社区化服务网络

  发挥“虹梅庭”园区理事单位和区域党组织共建单位作用,通过整合、统筹园区物业和企业资源,以500米为最大半径,利用园区公共活动空间、企业员工活动空间、区域内公益性机构和园区商业配套等资源,通过公共投入租赁、空间开放共享、合作服务项目等模式,推动建立基于园区党建工作区块的党员(白领)活动空间。目前,已设立“虹梅庭-越界园区中心”、“虹梅庭—华鑫中心”、“虹梅庭—cocospace中心”、“虹梅庭—科产大楼中心”、“虹梅庭—克隆园区中心”、“虹梅庭—腾讯创业基地中心”、“虹梅庭—腾讯上海爱马哥中心”、“虹梅庭—新美美术馆中心”,正在筹备中的有 “虹梅庭—普天科技园中心”。

  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媒体和信息化平台一直是“虹梅庭”让更多园区企业和员工参与公共事务和园区各类活动的主媒介,也是“虹梅庭”收集、掌握和解决企业、员工诉求和需求的快渠道。如,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园区便民信息,同时在微信平台上收集到的白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又如,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园区白领文体、公益活动,取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Green低碳健身节活动相关内容共被浏览17317次;“虹学院”60%以上生活艺能类课程从内容选择、师资来源、学员报名、学员管理、课件分享、社团成立到社团活动都在QQ群实现在线运作)。再如,用“互联网思维”和“O2O理念”设计的虹梅街道党群网和手机APP,为企业和员工搭建开放式的互动平台,实现线上资讯与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让园区成员更直接、更便捷地对接需求、分享交流、共享资源。目前,正在推进开发区智慧园区项目,推动建立一张覆盖园区公共空间的无线网络服务平台。

  用认同和互信,激发主体活力,提升园区社会动员能力

  园区企业、白领是这里最活跃的成员,多元化特征也很明显。园区内非公企业占到65%,白领群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等特点。因此,“虹梅庭”尝试运用社会工作方式,摸索出一些能够把核心价值观有效嵌入企业文化,把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白领的工作方法。

   把核心价值观用具象化方式植入企业文化。2013年9月,“虹梅庭”首次把星巴克中国带进了它所在的社区,星巴克公益文化的理念是“绿色社区”,包含园艺、垃圾处理、环保课堂、节能节水、社区关怀等5个方向,“虹梅庭”把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与“友善”作为“社区关怀”的主题,为星巴克员工设计了墙面彩绘活动,让员工用画笔绘出心目中充满和谐、友善氛围的美好社区生活。同时,号召其他企业加入星巴克社区服务项目,该项目在园区已持续开展2年,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千人余人。

  让员工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核心价值观内涵。2013年12月5日,“虹梅庭”在各大园区、楼宇推出旨在倡导“友善”人际关系的首季“抱抱团”活动,鼓励每个参与者带着代表“微笑”的彩色手环,在活动当天给与身边的家人、同事、领导或是遇到的陌生人一个善意的拥抱和微笑,活动开始2小时,3000个手环就被全部认领。2014年的12月5日第二次抱抱团活动中,融入更多当下流行形式,比如分享自制烘焙蛋糕,图框摆拍微信分享拥抱照片等,再一次得到热烈响应。

  用“文化+公益”,“体育+公益”等更多“公益+”的跨界合作形式,引导企业白领参与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归属。比如,“虹学院”生活艺能课鼓励白领带着兴趣“艺兑益”,通过课程让白领学会才艺,通过公益活动激发白领积极性,让他们展现学会的才艺。白领在学院学会了唱歌,便去敬老院为老人送节目;在学院学会了画画,便去居民区和老年人书画班一起写写画画;学会了手工饰品制作,就带着你的作品参加社区每月一次的爱心义卖;学会了体育健身知识,就来参加一场健康跑或健康骑行,用你的活力去告诉更多人怎么样的生活更健康。该项目为社区培养了一批会才艺、爱公益、对生活有热情、对社区有认可的专业志愿者。

  培育和挖掘区域内各类社团类、社会性组织,发展园区自治、共治空间

  开发区里大小园区有20多个,3000家企业分散其中,要让“虹梅庭”理事会在园区、社区治理中持续常态、长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实现“小园区自治”和“大园区共治”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借助区域内各类社团类、社会性组织的“内部生长”,把企业、员工组织化,释放主体活力。因此,虹梅庭探索建立一套“发现-跟踪-发展-凝聚”区域组织培育机制,用“陪伴式成长”工作模式,不断夯实基层,激发区域活力,为园区自治、共治腾出空间。

  2014年5月,“虹梅庭”在走访梅特勒-托利多公司时,了解到企业希望举办一次可以和其他企业交流,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员工健身活动,便根据其企业文化及主营业务策划了集“绿色环保理念+低碳健身活动”、“微信秀选手”、“企业节能环保分享会”等于一身的“园区员工绿色低碳健身节”,并邀请梅特勒公司参加“企业员工健康促进沙龙”活动,梅特勒的想法得到了捷普、腾讯、思科、贺利氏古莎、大计、通标、天祥等7家知名外企和民企的响应。活动过程中,推动这8家企业成立员工俱乐部联盟,把原先企业内部的兴趣类俱乐部在联盟中开放,目前这几家企业在摄影、骑行、健身等方面形成了跨企业的白领社团。2015年6月,这8家企业将以主要发起者组织开展“GREEN”园区员工绿色低碳健身节第二季活动。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