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温州创新实施“帮扶八法”引导两新组织

2017年05月11日 10:12:34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越 温州市委组织部

timg (1).jpg

  温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薄弱村量大面广,约占全省四分之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温州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通过创新实施“帮扶八法”,引导广大两新组织发挥资金、技术、信息及经营管理等优势,有力促进薄弱村持续增收。目前,共有223家非公企业、54家社会组织与258个薄弱村结对,落实帮扶项目187个,帮助95个薄弱村实现“摘帽”。

  “股份富村”法。由非公企业与薄弱村组建新型经济组织联合体,薄弱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土地、林地、水库、矿产等资源,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参股,获得年终分红,增强“造血”能力。比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梧溪村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麒源风景区,多年来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万元,龙麒源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与村党支部达成协议,以梧溪村山林资源为资本参股(占股5%),从景区门票收入中获取分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项目强村”法。根据薄弱村的资源条件,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在薄弱村投资建设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光伏电站、民宿、停车场等项目,对具备条件的实行BOT模式,依托项目开发,带动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比如,奥玛尔国际集团与龙湾区沧河村采取“村委会出地、企业出资,建成后由企业经营,合同期满物业及产权收归村委会”的BOT合作经营模式,建设购物中心,沧河村每年获得租金收入571万元,并且每三年租金递增5%。

  “物业惠村”法。两新组织根据生产经营情况,租赁薄弱村闲置的土地、办公用房、撤并停办的学校、礼堂以及乡村农房等,通过协议商定合作共建新物业,以物业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其中有的薄弱村以集体留地指标,异地建小微企业园、农业观光园等,增加经济收入。比如,龙湾区永兴街道五溪、沙园等13个村整合集体土地征用后的“二产返还地”指标,委托专门公司建成386亩的小微企业园,实行统一出租,平均每个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150多万元。

  “金融助村”法。由非公企业在薄弱村设立产业帮扶基金、互助基金、融资担保体等,实行赠送或低息贷款,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和信贷支持。比如,洞头区农信联社开发“集体先锋贷”业务,并由洞头区农业发展公司给予担保、贴息补助,目前已为北岙镇九厅等3个村发放“集体先锋贷”550万元,授信1000万元,解决了村集体的“想发展但缺资金”问题。

  “工业兴村”法。引导鞋服、文化用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乡村转移,村集体投资创办来料加工服务组织做好承接,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增加收入。比如,温州市服装商会、制笔协会发动会员企业与文成县方前村等5个珊溪库区移民村对接,帮助大力发展鞋帮、服装、制笔等来料加工,每年每个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产业立村”法。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和龙头企业等联合薄弱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杨梅、柑橘、药材等农业产业,帮助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网络,带动薄弱村融入产业链,培育壮大村集体产业。比如,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凤楼村曾经是大多数土地荒废的“空壳村”,2016年引进浙八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流转抛荒多年的土地730多亩,开垦建立浙贝母、元胡等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小有名气的“畲药之村”,村集体增收15万元。

  “捐赠帮村”法。由非公企业在薄弱村投资建设农贸市场、大棚基地、老年公寓等捐赠给村集体,或通过捐赠资金、物资和服务等,帮助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比如,乐清市清江镇北塘村在太原创业的企业家苏德生,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800多个草莓种植大棚,无偿捐赠给村集体,村集体每年增收160多万元。

  “电商活村”法。由非公企业在薄弱村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将当地土特产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推广、销售,打开市场促增收。比如,文成县慕研网络科技公司主营农村电子商务,目前与南田镇高村、龙上、十源等村结对合作,在村委会设置电商服务站,由村集体按公司要求向农户收购高山大米、杨梅干、猪油等,统一销往全国各地。由此,推动南田镇高村等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了经营性收入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