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党建新模式:历久弥新中的湖州南浔新兴港

2016年10月11日 17:01:18 浏览量: 来源:湖州日报 作者:徐欢

  沿着318国道一路往西,站在廿五里牌大桥向南望去,绿水如带,水光潋滟,下了织菱公路再走1公里,只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文化墙上图文并茂,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前。广场上,老人们下着棋,孩子们追逐玩耍,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新兴港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最西端,东与光明村相连,西与八里店镇移沿山村交接,南与港胡村为邻,紧靠318国道和长湖申线航道,全村区域面积2.94平方公里,共有农户365户, 1350人。“浙江省森林村庄”“湖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州市五水共治样板村”……在新兴港村部大楼的外墙上,整齐地展示着一排排荣誉奖牌。今年年初,新兴港村在全区农业农村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斩获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先进村”光荣称号。

  雨后的阳光分外柔和,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行走在新兴港村,处处绿意盎然,河流清澈,修篁如黛。 2012年以来,新兴港村坚持走“生态立村、特色富民、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率先在旧馆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整治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蝶变成为如今这幅房前花红柳绿、屋后绿草成茵、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相映成趣的美丽画卷。

  田间白鹭舞翩跹,美丽图景入画来。在后浜兜自然村北片的农田里,常常能看到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或觅食或嬉戏,姿态悠然。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陈富乔告诉笔者:“我们在地里干活,它们在边上飞,好像跟我们混得很熟了,一点也不害怕。”

  为了让这些小精灵重回田野,新兴港村可没少费力气。据村党支书沈建强介绍,一直以来新兴港村的实木家具制造业非常发达,企业周边的木工废料常常堆积成山,当时新兴港村最大的一座“垃圾山”在后浜兜自然村的一条内河边,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导致整条河道发黑发臭。“为了清理这座‘垃圾山’和整治河道,村民们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沈建强回忆说,当时村里一共用了2辆铲车,1辆拖拉机进行清运,才把垃圾全部清除,耗费了近万元,垃圾清运量超过30吨。

  成本如此巨大的前车之鉴给村两委班子敲响了警钟。 2012年开始,新兴港村对村内的6条河道实施长效管理保洁机制,并由村干部担任“河长”分片包干,接受群众的监督。此外,新兴港村还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拟定《企业“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定“五水共治”专项考核办法,建立河道保洁小组,成立“党员护水队”,确保村庄内河道整洁和路面干净。

  要想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关键还得靠群众意识。为此,新兴港村还在每个自然村设立卫生监督员,一方面监督村庄内的保洁工作,另一方面对村民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此外,为了纠正村民乱丢垃圾的习惯,新兴港村在两年里先后增设了近100只流动垃圾箱,平均4户人家就有一个。

  在该村,由热心党员组成的“党员护水队”时时刻刻关注和护卫着河道环境。

  今年73岁的老党员李根泉每天都会拉着一辆装满工具的手推车,在该自然村的2条内河边巡察一圈,义务清理河道卫生。“现在退休了,也没什么事儿做,每天河道边走上一走,除了能为村里做点事情,还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李根泉笑着说,如今村里还增设了一条打捞船,一些清理不到的河面垃圾,就会用打捞船进行清理。

  李根泉是新兴港村“党员护水队”的一个缩影。在“五水共治”行动中,村两委组织了14名党员成立“党员护水队”,并安排两个党员一组,分别负责7个自然村河道保洁工作。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几年来,新兴港村“党员护水队”的实际行动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村民们,店埭自然村的村民郑新财把每日三餐的淘米水和洗菜用剩的水清洗拖把和擦洗灶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后浜兜自然村的村民汤新安每天都主动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倾倒家中的生活垃圾;洗马兜自然村的村民冯培荣,每逢星期六,便会约上邻居穆裕峰一起,检查村庄里的卫生死角,宣传环保小知识。“治水工作耗时耗力,面广量大,唯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旧馆镇的党建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党员为先锋的“排头兵”形成上下合力,提升整镇形象。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