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文化,重温红色记忆
探访非遗文化,重温红色记忆
2016年09月16日 22:18:31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吕超杰 吴凌云
实践团的15名学生党员参观廉政文化馆。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和鲜活血液。
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应该从哪里学起,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有这样一群学生党员,他们不惧炎炎烈日,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结合自身实际,从身边做起,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亲身践行着“两学一做”的实质精神和内涵。“合格党员”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需要用汗水挥洒的真挚誓言。
拜访非遗传人,走进非遗文化
今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赴富阳区美丽浙江实践团的15名学生利用暑期进行了一项以“传承非遗文化,争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其中6名为学生党员。
实践团的学生党员为古镇少先队员上党课。
富阳自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余年的建设为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张氏正骨法”、“竹纸”和“竹伞”就是其中的代表。10天的时间里,队员们用双脚跨越富阳的土地,用双眼见证非遗的神奇,用内心领悟非遗保护的精髓。五代相传、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的张氏正骨法手法精妙,30秒接骨的技术令人惊叹,全国各地的中医争相前往学习;“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光滑坚韧、莹润如玉、历经72道工序的富阳竹纸,演绎着一根青竹到一张纸的蝶变;做工精细,外观精美的富养纸伞,伞面画上山水人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传承了老一辈抚养人的共同记忆。……经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深体会到蕴藏在“非遗”中的中华韵味,为那些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匠人精神而深深震撼。
古镇内传播非遗文化,党旗下重温红色记忆
实践团的学生党员为古镇少先队员上党课。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的学生党员们走进了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为古镇的孩子们带去了一次生动的课堂体验。
第一节课,从胡庆余堂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到天竺筷悠久的历史,再到富阳竹纸、富阳纸伞、富阳竹帘等极具富阳当地特色的技艺,这些大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也听得聚精会神,并感叹到原来自己的家乡还有这么多自己闻所未闻和见所未见的中华老字号、老故事、老技艺。随后,为了检验这些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实践团还特意举办了有奖竞猜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竞猜的形式更深刻地了解、掌握家乡的“非遗”文化。
第二节课,学生党员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用生动有趣的、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历史和薪火传承精神,并且解释了当下热门词汇“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的涵义和作用。
实践团的学生党员在学习“张氏正骨疗法”
实践团的学生党员在学习“张氏正骨疗法”
给孩子们上完课后,学生党员们参观了极具红色氛围的龙门古镇。当他们了解到龙门古镇正在开展一项红色导游团的培训时,就主动要求加入到红色导游团的培训队伍之中。通过学习如何宣讲红色旅游路线,准备在周末时以导游员的身份参与到宣讲红色文化中去,让更多的人熟悉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还先后参观了龙门镇建党三馆、廉政文化教育馆,通过这些廉政故事了解勤廉文化。同时他们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了党的统一战线相关知识。并有幸邀请到了孙晓梅烈士所在地的龙门一村党委书记孙文林同志为同学们上了一节意义非凡的微党课。孙书记主要介绍了龙门古镇的三大金字招牌。第一块招牌是龙门世代出清官,现在的龙门古镇是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第二块招牌是在龙门建立的海峡两岸交流馆。第三块招牌就是孙晓梅烈士纪念馆,并且重点讲述了孙晓梅烈士的光荣事迹以及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践团在孙书记介绍之后,随后就来到了孙晓梅烈士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孙晓梅烈士生前的照片、手稿等,记录了她29年平凡而光荣的革命生涯。同学们瞻仰了烈士事迹和铜像,回顾了孙晓梅短暂而光荣的革命生涯,全体都被她炽烈的爱国之心、爱党之情所感动。党员们通过重温这些珍贵记忆,再次深刻领悟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此次龙门古镇之行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学生党员们在宣传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两学一做”的方针,并且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始终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次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对学生党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学生党员在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党的政策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