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创新理论传播 弘扬核心价值

——温州电视台《求是论坛》改版纪实
2016年08月28日 15:43:44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每当市委市政府出台重大的方针政策,《求是论坛》就会及时跟进,聚焦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角度去正视这些问题,使群众更加支持和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8月18日下午召开的温州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如此评价《求是论坛》。

  作为温州最早、也是唯一一档电视理论栏目,《求是论坛》创办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在最初创办的几年时间里,《求是论坛》不断尝试、勇于实践,在理论宣传电视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2003年12月,《求是论坛》栏目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广电总局在温州召开全国电视理论工作座谈会,总结和推广《求是论坛》栏目经验。

  近年来,媒介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理论栏目正遭遇现实困境。如何寻找出路,实现突围,是摆在全国各地电视理论栏目面前共同的课题。

  作为一档老牌的电视理论栏目,如何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实出突围,寻找出路?我们认为,只有擦亮“老字号”招牌,进一步提升栏目品质,才是真正的出路。去年年底,在全国大部分电视理论栏目停办的情况下,《求是论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坚持“节目定位不改变”

  理论宣传要明改革发展之路,解群众思想之忧。自创办以来,《求是论坛》就坚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来进行解读报道。以2014和2015年播出的节目为例,报道市委中心工作和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节目就占到80%以上。

  “深层剖析最新时事、形象解读重大政策、通俗表达前沿思想、直接传递专家声音。” 改版后栏目坚持节目定位不变的前提下,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解读报道。

  2016年起,《求是论坛》从温州电视台瓯江先锋频道专题部转到新闻部,依托新闻部的党建新闻资源,更加有利于开展理论宣传。节目报道上更多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对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改版后对“新青年下乡”“文化礼堂”“两学一做”“补短板”等方面都进行了重点报道。

  践行“节目形式接地气”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灰色”的理论能否入脑入心,要看理论节目能否变成“彩色”的,这就要求一档电视理论栏目做到通俗化、生动性和贴近性。

  改版后的《求是论坛》力求在做“活”节目上下功夫。我们从栏目片头、字幕、片花等着手,强化栏目包装,体现时尚、大方的时代气息,使人耳目一新;加强节目的节奏感,改变主持人和嘉宾的语言风格,力求高深理论通俗表达,多运用字幕、图片等元素增加生动性。

  改版后的节目更加突出“走基层 接地气”的特点。2016年改版后推出的第一个系列节目是“新青年下乡”,主持人和栏目组到基层一线、到广袤的农村,并在适当的时候把演播室设在基层,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增加贴近性。

  结合节目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报道形式。新闻专题、谈话节目、大型论坛、电视直播等,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电视手段,尝试新的节目类型,力图使观众对栏目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

  探索“理论传播立体化”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效应也有所弱化,如何拓展理论传播渠道,强化传播效果,也是《求是论坛》近些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以前,我要么守在电视前,要么开电脑上网点击收看《求是论坛》,现在我拿起手机就能收看节目。”这是《求是论坛》栏目一位忠实观众发出的感叹。

  这几年来,特别是今年改版以来,栏目组想尽办法不断拓展立体化传播渠道,联合温州广电报、温州东海网、温州新闻网、温州绿色之声调频广播,以及温州5频道微信公众号、温州文化礼堂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多渠道、立体式的传播理论宣传节目。

  今年,在承办“两学一做”知识竞赛期间,栏目联合广播、报纸、新媒体,组成全媒体矩阵,实现“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温州理论宣传的主阵地,《求是论坛》坚守职责,始终秉承“高度、贴近、开放”的理念,始终奔波在新闻前线,探索在发展前沿,挺立在时代潮头,始终坚定不移地做时代变革的记录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思想进步的引领者。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