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绍兴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

2016年11月10日 17:04:17 浏览量: 来源:人民网 作者:乐翠球 陈全苗 吴一赞 等

  “村嫂”,是绍兴嵊州各乡镇(街道)自发或半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现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代名词。

  村嫂志愿服务队,是从初始的捡拾垃圾、清洁河道,延伸到助人为乐、帮老扶幼、解困济贫、调解纠纷和文艺宣传等基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嵊州各地镇村的有力助手,是“乡村文明”的虔诚守望者。

  虽说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任何的民间行为或民间组织,如果缺少了当地政府的发现、扶持、引导,很难说能够走得多远。

  “村嫂”,并非嵊州首创,但嵊州“村嫂”的巨大成功,完全有赖于“政府”与“民间”的互信,有赖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互动。而这,才是嵊州“村嫂”带给全社会的“样本”意义。

  从“村妇”到“村嫂”

  她们是农村妇女,善良、低调、肯吃苦,在劳作之余,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要不就跳跳排舞、唱唱越剧。她们恪守着传统,坚守着本分,平淡而又富足。

  有一天,她们中的一些人,忽然间成了“村嫂”。

  再之后,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争相成为“村嫂”。

  到2016年8月,嵊州市注册在案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已达341支,“村嫂”数达到了6580人,成为嵊州女子在创造“越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举。

  在嵊州,“村嫂”显然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称谓,红帽子、红马甲(有的是雨鞋)和一把垃圾钳,是一个“村嫂”的“标配”。

  从“村妇”到“村嫂”,绝非只是名称上的改变,当为农村妇女走出家门、拥抱社会的一次嬗变。

  要说嵊州“村嫂”的历史,竟有着一串长长的故事,质朴却又感人。

  还是在2013年的时候,全省“五水共治”全面启动。而嵊州东北部的山区小镇下王镇,正好位于绍兴市“第一大河”曹娥江的源头处,镇里的两条主要河流又流经了全镇2/3以上的村子,因此河道保洁就成了镇村干部最担心也最头疼的事,虽有几个保洁员每天不辞劳苦,但收效不明显。

  治水先治源。是否能够动员沿河各村的力量共同保洁?2013年底,下王镇宣传委员张波、镇妇联主席俞水花把眼光投向了各村的妇女:镇里的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创业,留守在家的妇女成了村里的中坚力量,何不调动她们特别是女党员、女干部、女村民组长的力量?

  经一番摸底、动员,下王镇在下王、上店、小溪、石舍4个村率先试点,并在各村组建成立了“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公益活动,自愿报名并遵守相应规则”的第一批妇女治水志愿服务队,同时,明确以“村嫂”作为志愿队的统一名称,俞水花担任全镇村嫂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还规定,每月8日为志愿服务日。

  上店村在村妇女主任俞伟平的组织下,首批20多个骨干妇女加入“村嫂”队伍。另三个村也进展顺利。自此,每月8日这一天,“村嫂”们自觉地汇聚一起开展以捡拾垃圾为主的河道保洁活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说实在的,作为嵊州市第一批“村嫂”,当她们第一次戴着红帽、穿着红马甲、人手一把铁钳“招摇过村”时,不但“村嫂”们自己感到不自在,围观的群众也感到不理解。但没有想到,河道保洁活动一结束,竟有许多妇女主动报名要求加入。

  村嫂志愿队的“惊艳亮相”,社会反响可谓好评如潮,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妇女踊跃加入。“刚开始的确有人是被那‘三件套’吸引的,后来大家发现当了‘村嫂’志愿者有荣誉感,有成就感,口口相传,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石舍村“村嫂”李幼娥说。

  目前,下王镇19个行政村中,已有13个村成立了“村嫂”队伍,注册志愿者已达497人,占了全镇常住妇女的1/5,其中,仅石舍村就达到了101人。

  此后,下王镇村嫂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绍兴市“最美护河人”、绍兴市“十佳巾帼志愿团队”等荣誉,而下王镇所在的十八都江,也被评为绍兴市“最美河道”。这些,当是对这群“半边天”的最好褒奖。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