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多批评人方能少处理人

杭州用“红脸出汗”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管

2016年10月26日 13:58:07 浏览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黄可人 郑莉娜

  不久前,杭州市拱墅区发改局的任副科长,接到了区纪委派驻第二纪检组组长张颖发来的一份“邀约”,请他喝喝茶、聊聊天。

  约谈中,张颖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难倒了这位业务好手。当被问到落实“一岗双责”情况时,任副科长犯了难,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内容。

  “那么,你讲一讲《条例》中有哪六大纪律吧?”张颖转换话题继续询问。

  “有工作纪律、学习纪律,还有……我还不是很了解。”任副科长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连手中的纸杯都被捏变了形。

  实际上,这次约谈源于此前的一份举报:有人反映任副科长在工作中操作不规范,存在廉政风险。“业务强,党性不强这可不行。”张颖当即严肃地指出了任副科长的问题,要求他加强学习,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没想到一个月后,任副科长主动找到张组长致谢:“上次的喝茶谈话,可是帮了我大忙!前段时间,我们科室去调查一家公司价格违法行为,有个大学同学打电话要我给予关照,还叫我去吃饭唱歌。我就不自觉地想起了您的提醒,思前想后没敢答应。”几天后,上级通报了兄弟区县的一名干部因类似问题被处分,这让他在感到后怕的同时,更感激区纪委的及时提醒。

  如今在杭州,无论是市本级还是区县、街道,这样的“红脸出汗”,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纪检组织的日常工作。

  关键是用好第一种形态

  在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看来,作为一级党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必须把落实“第一种形态”作为经常性工作,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他认为,对照当前从严治党要求,不少党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党组织平时就要严格一点,发现问题就要找本人谈谈,或者打个电话提醒提醒,甚至在支部会、生活会上点点他的名,让他出出汗,及时拉一把。这样,党员干部就不至于突破底线受到纪律处分,“极极少数”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今年以来,建德市将以往谈话提醒以纪委为主转变为以党委为主,并加大了谈话提醒的范围和力度。从任职前的廉政谈话,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谈话提醒,扩展到了对问题线索初核前的核实性谈话等,市镇两级党委分层面谈话提醒已成常态。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开展谈话提醒1280人次,对反映笼统、问题轻微的谈话函询82人次,戴建平自己就约谈了28人次。

  上城区南星街道纪工委副书记张雅斌从事纪检工作已经5年了,“我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如果当初有人及时找腐败分子谈谈话,给他们踩踩刹车,他们的命运也许会改写。”在张雅斌看来,执纪监督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查办大要案,更体现在平时的“咬耳扯袖”中。这,也成了各级纪检组织的共识。

  回访约谈

  让“问题干部”校正方向

  今年初,杭州市纪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组副组长俞吉铭和同事,在与一名因违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调离原工作单位的领导干部谈话时发现,该干部思想包袱很大,认为自己是犯过错误的人,工作上不敢管、不敢抓。

  如何帮助和教育这类“问题干部”?纪检组对系统内所有受处分干部进行了回访,开展谈心谈话,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犯错误的根源,帮助他们调整状态,重新焕发工作热情。

  这样的谈话,让“问题干部”进一步认清了违纪的危害,也看到了组织的关怀。“真没想到,组织上还专门来看我,了解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这给了我重新上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位领导干部说。

  “执纪监督既要严肃惩治‘极极少数’腐败分子,更要立足抓早抓小,从第一道关口把起。对党员干部的小错误小问题,绝不能放任自流、养痈遗患,这是对组织和干部的不负责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擎苍说,只有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使党员干部远离底线,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