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新农村“蜕变”扮美城市“后花园”
金华婺城:新农村“蜕变”扮美城市“后花园”
2016年10月17日 16:06:21 浏览量: 来源:今日婺城 作者:
如今,行走在金华市婺城区的乡间田野,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条条纵横交错、宽阔通畅的公路,一片片依山而植、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条条波光粼粼、蜿蜒流淌的溪河,还有那一张张饱含喜悦、洋溢幸福的笑脸……可以说,婺城广大农村都在发生着许多可喜的变化: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精神面貌日益改观,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近年来,婺城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做美大郊区”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基本要求,通过突出规划引领,完善规划体系;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家园;注重突显特色,建设宜游家园;培育“美丽经济”,建设宜业家园;注重文化挖掘,建好精神家园,实现美丽乡村内外兼修,打造花香婺城、幸福家园。
统筹推进,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
以往提及农村,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脏乱的环境,还有乱搭乱建的建筑物,但自婺城区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后,全区各乡镇紧紧围绕“美”字做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农村。现如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几乎村村有亮点特色,步步有景可观。
沙畈乡作为金华市百万市民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通过“三改一拆”争创“无违建”,保证了每一寸山“清”,每一滴水“纯”,每一片土“净”。周村是沙畈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如果在周村走上一圈,明显会发现村上的道路宽了,绿化多了,环境也靓了,空气更加新鲜了,同时周村很多违章建筑拆除之后土地复耕还田,用绿色毛竹做成篱笆煞是好看,别具田园风情;走进箬阳乡琴坛村,古朴而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条条整洁的村道蜿蜒穿村,视线所及,几乎没有白色垃圾。从2014年7月开始,箬阳乡试点推行了“两桶、四分、定点放,户集、村收、片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实施“户集、村收、乡运”,有效破解了山区垃圾集纳处置难题;同样身为山区乡的塔石,近年来,该乡在改善农村环境工作中始终没有松懈,乡、村两级干部坚守在“三改一拆”、“四治两化”、“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一线,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塔石的乡村风貌日新月异。得益于大力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现如今,塔石乡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村景,总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
“做美大郊区”就是要立足郊区,着重于“美”。不仅在环境上要“美”,更要让百姓生活幸福“美”,而整治环境就是“美”的第一步,如何让刻板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变“美”,婺城区有自己的一套法宝,那就是以治水为重点,从源头做起,以“四治两化”、垃圾分类等工作为载体,开展农村杂物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区、乡、村三级河长充分履职,技术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指导监督。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婺城山区出现了十里长湖“水阁上陈”、白沙溪“最美河流”、漪溪“治理样板”、桐溪“浙中水乡”、梅溪“天然泳场”等治水亮点,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年以来,婺城区以“水岸同治”为举措,打好“三改一拆、四治两化、五水共治”组合拳,统筹推进,不仅打造出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也加速展现了“五水共治”治水成效。在全面打响农村环境“四治两化”的战役中,婺城区把农村环境“四治两化”作为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做美大郊区”的重要抓手,出台了《金华市婺城区农村环境“四治两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试点村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约180余人到武义县、金东区等地参观学习,召开了“四治两化”工作专题动员部署会;把“四治两化”工作列入“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竞赛等专项考核内容强化督查考核,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的秩序意识、审美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目前,已启动实施行政村208个,占总行政村数的61.9%,到2016年底将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四治两化”合格率达到80%以上,到2017年4月底达到100%。
此外,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全区331个村全部实施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日益完善。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两级四分”,有329个行政村已通过区级验收达到合格村标准,占应实施行政村数的99.39%。在合格村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村、良好村各十个。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15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港口发展新标杆
- 2016-10-11永嘉:生态富民 绿色崛起
- 2016-10-07浙江诸暨凝聚乡村精气神 农村礼堂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