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路桥”争当台州城市发展先锋
“活力路桥”争当台州城市发展先锋
2016年08月27日 09:47:38 浏览量: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黄方考 李安娜 周 益
共治共管,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
“阿姨,你好,这里是商业街,不能沿街摆摊,请你把货物收一收。”8月23日上午,路桥街道古街社区的工作人员林艳和几名志愿者巡逻到十里长街时,发现有大妈在街上摆摊,影响了过往行人的通行,便劝说大妈赶紧离开。“自从去年6月我们社区开始区域单元自治后,老党员、退休干部、热心群众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每周二都会出现在社区的重点区域,如十里长街、妙智街等地,对流动摊贩、违章停车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林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沿街商铺的店主们,他们的环保意识、自律意识都有所加强,乱设摊位、乱停车现象都有明显改变。
城市管理工作与多方利益交织,矛盾点多冲突频发,管理难度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要想打破这一僵局,出路之一就在于市民的广泛参与。正如潘建华所说,“加强城市管理,要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核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进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根据“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原则,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单元的主体作用,路桥区行政执法分局从2015年开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不断加强辖区内城市管理的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运营、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城市管理“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每个自治单元由一名中队负责人联系,落实专人进驻、巡查和走访,明确信息传递、法律宣传、文明创建、便民服务等方面职责。”路桥区行政执法分局局长蔡旭民介绍,目前路桥区已在古街社区、富仕路、台州电子数码城、话月巷菜市场开展了城市管理区域单元自治试点。
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真正发挥市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作用。几年前,路桥区3个街道的61个村居和8个社区涉及86条次要道路和村级道路,33条共63公里的河道,就已全部实现市场化“购买”服务,通过将环卫作业“外包”,尝试“政府投资管理、企业运营作业”新模式。为了保证外包后不转移公共服务的责任,路桥区行政执法分局在日常巡查和督查的基础上,建立日常巡查、月度检查和公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并深入各社区、村居采取多种措施,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合力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卫生保洁工作市场化取得实效。
城市管理,不仅需要本地居民的监督,更需要新居民的参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路桥区有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各大小企业和各类专业市场,吸引着近26万外来人口常居于此。为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路桥成立了区级新居民代表人士联谊会,并建立了流动人口圆桌议政制度等近14项制度,并通过“精英老乡”牵手“普通老乡”,实现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党员、退休老干部、学生、妇女、外来务工人员……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监督整个路桥的管理,形成了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构建一个有活力有特色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基础。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