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中心,让村民更舒心
村民中心,让村民更舒心
2016年06月03日 09:09: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共产党员》杂志 作者:王一伊 范学序
永嘉县桥头梨村“村民中心”举行农村文化礼仪展示暨“草根的盛宴”博友大会。/苏巧将 摄
冬日暖阳,记者走上了踏访温州的遥远路途。眼前所见,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
温州历史悠久,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下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地域面积小,山脉多,温州的许多村庄虽然有了公路,但村民们办事仍受阻于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最远的山村到县城,车程要一个半小时。
“现在村民们只要在这里就可以办理计划生育、二孩申请、村民医疗保险等业务。”温州市永嘉县东瓯街道堡二村村支书张志聪告诉记者,村里在原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基础上,增设两个村级窗口,实现“一站式”办理。搭建像堡二村这样服务群众的“村民中心”,成为温州市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建“村民中心”为抓手,围绕满足村民的全面需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投向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将社保、就业等大量公共服务直接延伸到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村民们眼里,这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村民中心,就是一个个让乡村生活更加幸福的“加油站”。
“黄龙” 申遗——千古流传
现在,洞头县东屏镇中仑村的村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悠闲的傍晚,只要没有什么事儿,大家就往村民中心跑。
年近70的老王刚吃完晚饭就早早地出门前往村民中心,因为他要去检查一下黄龙和抬花轿的服装和道具。老伴李大妈也紧随其后,她是中仑村黄龙队的演出台柱之一。中仑村的家庭主妇们也集体出动了,她们最喜爱的广场舞和柔力球就要开始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村支书叶明稳显得很激动:“你们不知道吧,我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我们村的申遗材料交去嘞!”没听错,中仑村申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文化遗产基地”的材料正式递交了。大伙儿都在等着好消息。
黄龙文化是中仑村真武殿的一种民俗文化载体,在洞头渔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黄龙文化项目传承人叶明永和龙队成员们,热心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和县里重大庆典等活动。以前没有场地排练,只能到别的村去找空地,现在村民们演出和排练都在空旷的村民中心露天广场。叶明永指着村民中心一楼的民俗展示厅说:“你看,小孩子们刚扎还没成型的黄龙灯还放在地上,我们这里的男女老少基本都会。”
中仑村村民中心于2014年6月建成,占地1000多平米,晚上7点,大广场几乎被村民们全部“占领”,大伙儿都在唱唱跳跳,文娱气息浓郁。
除了黄龙队,中仑村还有腰鼓队、荷花龙队、抬花轿队等13支业余文化队伍,村里给大伙儿买了收音机、喇叭、服装和道具。
老年协会、“好厝边”志愿者活动室、民俗文化礼堂、村民学校、图书室、村民健身场地……村民中心的场地每一寸土地都被中仑村村民们喜爱着,充满了欢声笑语。
“孝文化基地”——用心传承
走进平阳县万全镇冯宅村村民中心,一阵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们张罗当天的午餐。11时,准时开饭。13位老人在位置上坐好,工作人员则细心地将饭菜分类、盛好,端上桌。瞧瞧,新鲜出锅的大茄子、圆鼓鼓的豆腐泡、诱人的红烧肉,色香味俱全,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
“在家哪能吃上这么好的菜哟!”64岁的王阿姨,双目失明,子女都在外经商,几年前又经历了丧偶之痛,“看不见哦,烧菜调料都是乱放的,闻着味儿。”她说,有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再也不用担心每天的吃饭问题了。为了她的出行安全,村干部还会去她家接送她去吃饭。
儿女工作在外,心中最担心的就是家中父母的安康。冯宅建村已有700多年,“孝文化”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村主任冯晓川告诉记者,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与一些人不知忠孝有一定的关系。
冯宅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于2014年4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主要为村里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三餐和日常照料,是村民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有专门的活动室,饭后还可以在这里休息、聊天、看电视、听鼓词。”中心主任冯义林介绍,1位厨师5名工作人员的配置,只向老人收取180元/月的伙食费,硬件设施由镇民政部门和宋桥社区提供,日常支出不足部分由村慈善工作室补贴和村贤捐资。
百善孝为先。漫步冯宅村,忠孝仁义氛围浓厚,随处可以感受到孝文化。草坪的景观石上,刻着“忠孝仁义”的内容,指导大家如何去做一个“忠孝仁义”之人。贴切到位、易懂易学的文字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每天散步路过这里,都会看看这些字,说得很有道理,小孩子们放学也看!”村民张姐说。
目前,村里通过“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为老人尽孝活动,在村民中心举办孝文化展览、孝文化主题晚会,创作冯宅孝敬文艺作品等,村民中心还开辟了孝文化廊、大榕树讲坛、文体中心、村民礼堂、弟子规学校等五大区块。每年还要评选孝敬之星、道德风范之星、文明家庭之星、尊老爱幼之星等“村庄之星”。
“万国博物馆”——小村乾坤
清晨,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板桥村村支部书记吴隆舜来到村民中心,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取出物品,一件件擦拭后,摆到陈列柜上,看着这些漂洋过海的珍贵物件,喜上眉梢。
前阵子,板桥村村干部们通过上门走访宣传、村级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等方式联络在外的七都人,收集各国手工艺品,在村民中心展出。“才两个月,已有20多件手工艺品寄到,还有一些在路上。” 吴隆舜骄傲地说,等到都收集齐全了,我们这个村民中心就建成了一个“万国博物馆”了。
板桥村共有村民3000多人,其中约有1100人旅居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20来个国家,“许多村民出国了,收集各国工艺品可以让老人孩子多长见识。” 吴隆舜说道。
小小的一件手工艺品,牵起远隔重洋的思念。七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板桥村的联村干部陈小微说:“每一位出国经商、打工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艰辛曲折的经历,我们会在每一件收集到的手工艺品上注明捐献人的信息,并附上创业故事,一来让村民了解其在外生活,二来睹物思人。”
板桥村村民中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十室两堂两栏一厅一广场”,“十室”包括党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综治调解室;“两堂”分别为文化礼堂和道德讲堂;“两栏”为公开栏和宣传栏;“一厅”为便民服务大厅;“一广场”由多功能厅、村内健身苑点组成。
劳作之余,午后傍晚,村民都会来到村民中心健身、看报、闲聊家常……吴隆舜笑着说:“自打有了村民中心,村里蹲墙角嚼舌头根的少了,吃饱肚子无聊闲逛的少了,来看书、锻炼的人多了,麻将桌要落灰喽。”
苍南县芙蓉村文化礼堂内,温州唱词艺人在台上表演。/苏巧将 摄
●部长点评
把村民中心打造成基层红色阵地
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诸葛承志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阵地,是村级各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活动的物质载体。近年来,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农村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如一些地方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小、功能弱、质量差;个别地方“三宗”势力插手农村事务,与基层组织抢占阵地、抢夺城乡基本群众,教堂、庙宇、宗祠等场所建设的速度比较快,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形成了较大反差。为此,温州市委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和阵地意识,着眼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扎实开展村民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一是科学布局。在统筹考虑村域实际、人口集聚及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通盘谋划,分类指导,形成比较合理的规划布局。二是整合资源。注重盘活村级现有资源,利用村办公楼、闲置校舍、祠堂、民间信仰场所的改建来解决空间问题。三是功能集成。实行多方联动,汇聚党建、行政、文化、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达到务实管用、一举多得的效果。四是硬软并重。按照“六室两栏一厅一堂一广场”的标准进行硬件建设,同时建立管理制度,充实服务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村民中心正常有序运行。我们将通过3年努力,在全市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都建成1个“村民中心”,努力把“村民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引导力和服务力的基层红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