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映山红 用爱温暖大山里的他们

萧山志愿者行走从江记
2016年12月01日 15:31:35 浏览量: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曹涵翎 童志辉 洪凯 范方斌 彭晓卫

  除了老人,儿童也是此次医疗帮扶的主要对象。随行的萧山福音医院口腔科主任曹天翼,看着那么多满口蛀牙的孩子,内心的感受真不是滋味。4岁的肖文洋满脸稚气,看起来非常可爱,可张开嘴巴,牙齿上的黑洞让人不忍直视。

  “孩子正是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如果不注意饮食,家长没有监管好小孩,很容易导致小孩长龋齿,这对孩子的牙齿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的影响 的,可能会导致孩子牙齿的后天畸形等。”凭着娴熟的技艺,曹医师一面进行修补,一面告诫孩子们的家长。

  今年18岁的肖紫荣,卫校刚毕业还在县医院实习,她是肖文洋的姐姐。“弟弟爱吃糖,又从不刷牙。”肖紫荣说,村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一般要到上小学二年级才开始刷牙。

  据统计,本次公益义诊,成人44人,儿童26人,另甲亢病1人,共71人。成人平均66岁,儿童平均6.2岁。其中高血压病占68.3%,骨关节疾病占68.2%,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25%,儿童龋齿发病率100%。70后吴太江和80后潘智新是村里的卫生员。在他俩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村卫生室。“卫生室是2012年建的,建好后空置了两年,直到2014年才启用。用了两年后,今年又关了。”吴太江有些无奈地说,他每月工资300元,加上417元的基本药物补贴,总共才717元。就是这么低的收入,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要拖一年。

  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里面空荡荡不见任何医疗设备,几张简陋的办公桌上落满了灰尘。“这里位置较偏,孕妇和老人都不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化粪池,卫生间根本没法用。”潘智新说,目前他们只能在家里看病。

  收入微薄 让他们艰难生活

  在为期5天的走访中了解到,虽然通过种地、打工、政府补助可以保障温饱,但受自然条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扶贫方式等因素制约,从江县一些地区的贫困百姓增收仍然困难。

  4口之家 一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一日三餐米饭加青菜,偶尔吃顿肉,种两亩地只够一家人吃、儿子打零工每月挣不到一千元。这是从江县谷坪乡平二村村民石那而家的现状,他在家务农,老伴身体不好,大儿子年近50,因家庭经济原因,至今未婚。

  平常大儿子在寨里帮人盖房子,有时去附近打零工。“儿子出工的话,一天五六十元,一个月大概能做十多天的活儿。”石那而说。

  平二村有300多户村民,1000余人口。谷坪乡党委书记蒲学宁介绍,目前,当地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状态,自家种点大米、白菜、萝卜、辣椒等,另外在散养一些家禽。一个4口之家,一年的收入不到一万元。

  在平二村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上,一张张困难家庭补助公示单挤满了大半个橱窗,408位村民接受当地民政局兜底补助,占整村人口的40%左右,而且给予的补助在不少贫困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

  石那而说,他和老伴体弱多病,家里的收入主要用在看病吃药和日常生活开销上。现在还欠亲戚1万多元,基本每年上半年向亲戚借钱种点经济作物,下半年用挣来的钱还债,第二年不够了再借,然后再还,如此循环。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