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国基金会突破5000家

2016年09月24日 11:02:25 浏览量: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菅宇正

  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益领域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据美国基金会中心公布的《2001年基金会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仅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或年度赞助金额达10万美元的资助型基金会就多达18942家。

  而在近期的第二届公益筹款人大会上,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2015年中国公益的捐赠总额为992亿,美国为3732.5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GDP相差已缩小到1.6倍,但公益发展的差距却为24.5倍;而且中国的捐赠来源仍然以企业为主,占到了70%,个人捐赠只占11%,而美国超过80%以上的捐赠来源于个人(包括遗产捐赠)。

  不得不说,公益领域的发展滞后是国家层面由来已久的问题。俗话说得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中国基金会数量的迅猛增长,值得庆贺,与此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当下基金会在数量攀升的同时,自身生存发展的状况。

  来自第5000家基金会的声音

  在数量突破5000的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基金会在自身定位与发展方面也在突破。

  北京亿帮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7月7日经北京市民政局审核通过,原始注册资金为200万,出资方为亿帮集团,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包含文化传承和扶贫两个方向。

  作为一家新生的基金会,成为中国第5000家基金会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但无论对基金会本身,还是对中国公益慈善事张业,更多是意味着美好的开始;而作为占比最高的非公募基金会群体一员,其对未来的发展和计划无疑是总结了前辈们的过往经验。

  谈及亿帮公益基金会的发起初衷,亿帮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薛鸿亿表示:“2007年我开始接触城市树木保护基金会,之后几年一直致力于古树保护,并于2011年创建了中国古树保护中心,通过为古树拍照并出书的方式救助了上百棵古树。但是我发现很多古文化如同古树,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需要有人为它们发声。所以,我希望更专业地开展公益活动,成立基金会成为了我的选择。”

  薛鸿亿说道:“而且,单单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不够的,公益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个或者一类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大众普遍参与及思维转变。因此我们给基金会起名叫‘亿帮’,即‘一人有难,亿人帮’的思维。我希望公益不只是一小众人的善意坚持,而成为大众的常态互助。”

  对于基金会的资金来源,薛鸿亿表示:“今后每年,我们将固定将企业盈利的一定比例定向捐赠给基金会,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基金会能够对资金进行资本运作,让其实现保值增值,而亿帮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有一家金融公司,可以有效为基金会提供良好的资本运作服务。”

  项目方面,薛鸿亿表示:“我们不希望单纯做一个标杆性项目,我们希望运作的几个项目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圈,不断互补发展。”

  在过去,扶贫助困常常是以捐助物资和资金的形式开展的,但这只是治标的方式,优势在于短平快地解决眼前问题,缺点在于要想达到彻底脱贫还有很长的距离。

  “我们认为扶贫不仅仅是提供物质、资金的支持,这些只是暂时性满足,只有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真正掌握了技能,懂得如何依靠自身能力的提升摆脱贫困才是真正的出路。”薛鸿亿强调。

  薛鸿亿表示,基金会希望在教育、文化、技能方面入手,通过开展“社区空间”项目,建立一个学习技能、知识的公益空间。然后将“技能学堂”等项目带入,帮助贫困人群除相互间的交流分享外,通过基金会提供的专业人才实现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从而实现自我能力提升,改善生活状态。

  基金会提供的专业人才则将通过“公益人才计划”项目产生。“我们对于一个领域的支持,是通过基金会众多项目的合理开展的,每一个项目都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价值存在,这就是我们希望打造的属于自己的公益生态圈。”薛鸿亿表示。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