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慈善公益该为退役运动员做些什么

2016年09月02日 14:37:07 浏览量: 来源:公益慈善报 作者:白雨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从包办到帮扶

  当赛场上的辉煌渐成过去,运动员退役时需要重新回归社会,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各个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去干什么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2002年是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转折点。在这以前,国家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安置来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方式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积压大量运动员。

  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等六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部门要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运动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2003年8月,人事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规定,出台了自主择业的经济补偿办法。但这种“给了钱,让运动员离开运动队”,并没有真正解决运动员的就业难,也让许多问题随之而来。

  随着情况越来越严重,体育系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虽然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无法由国家“包办”,但走向社会之前,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转型辅导。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运动员职业转型历史上的标志性文件出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其中特别明确了运动员培养机制。

  也是从这时起,真正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开始了。现在,每年国家体育总局都要举办多期实验性、探索性、典型性的退役运动员培训班,迄今已举办或扶持了40余期,接受培训的运动员已逾2000人次。

  慈善公益助他们打开职业新空间

  如今的运动员已无安排工作一说,除个别运动成绩突出能留队外,其余均是自主择业。在面临自主择业时,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这时,慈善公益事业成为了帮扶运动员就业最好的途径。

  2009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专款设立“中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推动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和资助运动员退役后自主创业,服务社会。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0年至2011年4月在吉林、江苏、福建、湖北4省开展运动员创业扶持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4省体育局对退役和职业转换过渡期的运动员进行了就业、创业培训;3个省建立了运动员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运动员创办的经营实体给予创业扶持。试点期间共开办9期培训班,培训672人;退役运动员创办经营实体65个,共接收从业人员664人,其中24人为退役运动员,实现创、就业729人。

  有了政府的帮扶是不够的,一些民间组织成为帮扶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有力补充。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杨杨发起成立的冠军基金,就旨在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发展。在职业发展项目方面,冠军基金引进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再发展计划,为退役和现役运动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生活就业技能培训等。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功成名就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还是从事多年体育专业训练但没有太多名气的专业运动员,都可以通过这项计划帮助他们重新找准职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和努力方向,同时帮助他们梳理出如何达到职业目标的途径,并提供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培训。这项培训项目的入门门槛很低,标准只有一个——运动员,而且全免费提供培训。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