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从巴菲特午餐感悟慈善内涵

2016年06月14日 02:34:2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旭东

   无论你是这顿午餐的“客人”,还是围观午餐的“旁人”,都应从中感受到“善”的力量、体验“善”的乐趣。

  2016年巴菲特慈善午餐拍卖于近日结束,4名竞标者通过46次报价把价格抬高到了345.678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62.855万元),平了“巴菲特午餐”拍卖以来的最高价纪录,超过去年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的胜拍价234.56万美元。今年赢家将有机会最多协同7名友人与巴菲特一起用餐。

  巴菲特午餐不是“免费的午餐”。无论是出于对“股神”的崇拜,还是出于对慈善的钟爱,最终获胜者是要“买单”的。或出于纯粹的慈善意愿,或是想得到股神的指点,或两者皆有,带着不同的目的,获得不同的收获,但是,一定会实现“客观上的慈善”——所得善款全部捐给格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旧金山地区的穷人和无家可归者。这应该是巴菲特慈善午餐最大的存在价值。

  巴菲特午餐是一个慈善载体,是利用个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事慈善事业的推广与推进。平心而论,这种名人效应是有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

  近年来,慈善的载体建设也在不断创新。曾经流行的“冰桶挑战”,就是其中一例。这些现代慈善的“破冰之举”,改变的是形式,逆袭的是内涵,是对财富伦理的一次“净化”,对行政力量的一次“淋湿”,为重构慈善伦理进行“量的积累”。

  我们要从巴菲特午餐中吃出“善”滋味。无论你是这顿午餐的“客人”,还是围观午餐的“旁人”,都应从中感受到“善”的力量、体验“善”的乐趣。慈善事业的发展,不是巴菲特等富人“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与启发别人,这种慈善启蒙是难能可贵的。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重温巴菲特的那句慈善名言——剩下1%足够用,如果多花一点钱,既不会给我们增添快乐,也不会改善生活;相反,其余99%可以对其他人的健康和福利产生巨大影响。

  慈善事业,更需要法治导航。作为中国第一部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开启中国依法治“善”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慈善法的施行,我国的慈善事业有了更可靠的法治保障与量身定制的法律保护,也将更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在法治轨道上,我们的慈善方式能有更多创新,品质能更加优良,全社会的慈善伦理更加纯洁。

责任编辑:张路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