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李宁成立公益组织 坚持15年关注退役运动员转型

2016年09月04日 10:12:51 浏览量: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张璇

  英语好一点,发言权会更大

  作为80年代中国体操界的标志性人物,李宁在退役后进入国际体操联合会,任职技术委员会委员。“赛而优则仕”的李宁在国际体联感受到了甚至比比赛更大的压力。

  体操联合会内欧洲国家的委员往往协同作战,在规则的制定和解释上作出有利于欧洲选手的决定,裁判亦是如此。虽然此前有国家体委的行政官员出任过国际体联的副主席和理事,但受制于语言等问题,对中国体操的助益甚小。李宁同时也遇到诸多此类的问题,深刻地意识到:如果英语好一点,发言权会更大,运动员会更好。

  要在国际场合争取民族和国家利益,自己首先就要更国际化,而语言是国内体育界人士进入国际性体育组织争夺话语权最大的障碍,背后的症结是运动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卸任国际体联职务的李宁在从商多年后,于2001年捐资10万美元在香港成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在大陆主要以“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的主体来开展项目。)

  6000多名运动员接受英语培训

  2004年5月,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为中国国家队4名运动员(李小鹏、罗雪娟、滕海滨、张怡宁)实施运动员学习计划。2005年1月,英语项目推广到国家队,但实施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未形成体系的英语课程、对英语项目知之甚少的运动员等问题,成为现任秘书长关心怡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出身于香港、成长于多伦多的关心怡一直是从事教育培训,在2005年受李宁的邀请来北京开展这一项目。起初,她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为很多运动员的第一印象:“这是李宁公司的一个广告项目”或“你需要运动员做什么”。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项目,她开始从各队总教练下手,为他们上英语课,进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

  关心怡记得,有次去找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上课,30分钟的课程,工作繁忙的王义夫打了20分钟的电话。即便是这样的效率,但面对全新知识的摄入,上过两节课后的王义夫果断接受了英语培训,并且要求成为射击队的必修课。在几乎给所有大项目的总教练上过一轮课后,才有大批运动员开始参加英语课程培训。

  根据运动员的需求,基金的英语课程偏向于日常的交流,会安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英国圣三一(Trinity College London)考试,以评核运动员的英语水平。至今,已有约1000名运动员考过一级至九级不等的成绩。

  “基金成立的最初目标是为那些顶尖的运动员(约200名国家级运动员)服务的。在08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仅是国家队,很多其他的运动员很喜欢学习,也有学习的能力。”关心怡表示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基金会为运动员进行免费英语培训的地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因英语培训项目受惠的运动员已累计达6000多名,他们分别来自国内20个省市地区,109支队伍。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