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松阳:昔日家规族训 今成“文化地标”

2016年10月13日 15:29:47 浏览量: 来源: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作者:

  “忠孝礼仪,勤俭持家。”

  这是近日浙江松阳县在《永乐大典》总编之一王景的故里——松阳县望松街道王村村挖掘整理出的王氏族规家训,为松阳王姓家训增添了又一抹新意。

  像王姓一样,松阳县有280多个姓氏,遍布在松阳县境内50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中。他们许多是因为北方战乱,逃难避祸至松阳县的姓氏大族。其中以叶、王、周、李、潘、吴6姓人口数为最多,达万人以上。这些姓氏大族在历史的演变中,建造规模恢宏、装饰精美的宗祠,也留下了流芳百世的族规家训,成为了千年古县的瑰宝。


  图为象溪镇一村高焕然的遗训

  姓氏家训作为该县古村落文化的传承载体,成就了当地古朴的民风和耕读传家的世代沿袭。象溪一村高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高家家训,高氏后人高焕然根据祖训,编写了家训“八要歌”,成了高氏后人耳熟能详的行为准则。其中“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的这一句遗训,译释着“做人”与“有为”,影响了一代代的高氏后人。


  图为大东坝镇横樟村的包氏宗祠内景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松阳县包拯后裔世代相传的家训,包氏的子孙又根据包拯祖训扩立8条家训,分别是:父子之训、兄弟之训、夫妇之训、朋友之训、妯娌之训、安分之训、务本之训、勤俭之训。包氏家训被世代传承,潜移默化教导着后世子孙,成为包氏子孙处事的法宝和行为准则。800多年来,松阳包氏功名加身者比比皆是,历代出仕官员44人,一代代包氏子孙秉承包拯家训无一贪腐,如今成了横樟村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每到节假日,许多人都会来此聆听包氏祖史,研读包氏家训,感受“包青天”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图为三都乡杨家堂的“墙头文化”之程子四箴

  随着松阳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姓氏家训正一步一步走出古村落,成为“田园松阳”的文化地标。杨家堂村作为明朝宋濂的后裔居住地,宋氏族人将《宋氏宗谱家训》写在村中建筑墙面,形成独特的“墙头文化”;南坑村是谢氏聚居地,将禁赌祖训立碑传世;吴弄村则将先祖叶章兴的励志故事编成叙事歌,写入吴氏村志中……


  图为三都乡杨家堂的“墙头文化”之朱子治家格言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杨家堂游玩了,杨家堂不仅有号称布达拉宫式的古民居,更有宋濂的孝忠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来自上海的游客叶苏珍故地重游后由衷地感叹:“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特别吸引人,像读一本古书,耐人寻味。”


  图为号称“金色布达拉宫”的三都乡杨家堂村全貌

                                                                            (丽水市纪委)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