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居仁由义”扬家风

2016年09月18日 09:55:37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张昊 陈冠军

  所居是“仁”——过着勤俭的生活,每日买菜不超过10元;所由乃“义”——在80岁大寿的宴席上,他一下子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65万元人民币,用于助学和建造村文化礼堂。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白峰街道小门村,徐家大门正上方刻着的“居仁由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正是81岁老人徐既仁的善行最贴切的注脚。如同一枚徽章,仁爱济世之风如今又在他儿子徐普南身上得到传承。

  “265万元拿出来,能为村里做点实事,这是我最大的生日愿望!”徐既仁老人说。

  去年5月2日,在80岁寿宴上,徐既仁出人意料地提出要捐献265万元。满头白发的老人,神采奕奕,一字一句地诉说着他的安排:66万元作为奖学金,奖励小门村今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199万元用于村里文化礼堂建造,方便以后村里举行文化活动等。

  老人的决定着实让全村人吃了一惊,但在儿子徐普南看来,这不足为奇。

  在大伙儿眼里,徐既仁和老伴刘信兰平日里过得很节俭,衣服一穿十多年,即便换“新”也是淘儿女的旧衣服来穿。从小门村的村口到徐家有2公里,但徐既仁从不叫三轮车,宁可走上20分钟。有时,三轮车夫没拉到他的生意,会忍不住追问一句,“能捐那么多钱,怎么连5元钱的三轮车都不舍得坐啊!”

  徐普南告诉记者,徐姓是当地大姓,历史上也出过几位有名望的读书人,徐家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可到了父亲徐既仁这一辈,读书却成了奢望。

  “解放前连饭都吃不饱。一年到头,有两三个月要断粮。我只上过五年学,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很想继续把书念下去,但实在是念不起了。”徐既仁说。

  在会计学校食堂当过蒸菜工,推着小车卖过棒冰,还在铁路局、钢铁厂、航运公司工作过,再后来,开始养蜂——带着几十箱蜜蜂,一出门就是七八个月不回家。

  艰难的生活使徐既仁下定决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再苦再难,也要让下一代读书。然而,1986年的一场大火,烧尽了他的家财,让他的孩子们求学之路变得艰辛。

  徐普南回忆说:“小的时候去读书,大冬天的,我有时赤脚走到镇上,一走一个小时。后来,看到家里穷,父亲需要帮手,我就咬紧牙关,不上学时,白天去村里的保险箱厂打工挣学费,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回家,早上4点钟又出门。硬是靠勤工俭学读完了高中和大学。”

  徐普南向记者回忆起父亲捐款时说的四个字:“教育可贵。”他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话:“这么多钱留着也没多大用,能帮到别人,才是真的开心。”

  徐普南说,现如今,崇文重教的家风,通过父亲的善举,润泽全村。

  今年夏天,村里有4名金榜题名的学子,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与录取通知书一起收到的,还有来自徐既仁的3万元奖学金。“记得在去年,父亲共资助了13个孩子,发放了6.4万元奖学金。”徐普南说。

  父亲的仁爱义举感染着徐普南。现在,徐普南也通过名下的公司注资500万元,成立了慈善基金。按照他的设想,这个基金将帮助附近的老人老有所依,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他每年都坚持给村里老人发过年红包,还在母校白峰中学设立奖学金、捐建体育馆,给当地门球协会捐建场地、补贴活动经费……

  徐普南说:“仅仅以数字来衡量成功的企业,仅仅以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生,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发现,成功企业共同理念的精髓在于:爱心、善行、共赢。”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