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胡世宁:清廉正直 体恤民情

2017年02月21日 18:49: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本网记者 朱诗意 通讯员 薛志中

  胡世宁(1468-1531),字永清,号静庵,曾住杭州城东忠清里(今杭州新华路一段),旧名升平巷。

  胡家世代为农,节衣缩食支持世宁读书。明代弘治癸丑年(1493),胡世宁十年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艰难坎坷的为官生涯。

  胡世宁中进士的次年,朝廷授予他德安府(今山东德州)推官的职位。当时德安有座岐王府,岐王是当朝弘治皇帝朱祐樘的亲弟弟,他依仗是皇亲国戚,骄横纵逸,强取豪夺,鱼肉百姓。一次,岐王的家人犯法,胡世宁虽为小小一介推官,却刚正不阿,他力排众议,严惩了犯事的王府家人。岐王觉得颜面扫地,当堂斥责胡世宁,面对强权施压,胡世宁不卑不屈,义正言辞地说道:“此朝廷法,即殿下家法,敢不守?此朝廷民,即殿下千百年国之根本,敢不恤?!”岐王自知理亏,从此淫威收敛。

  胡世宁40岁那年出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地处西南边陲,路途遥远,是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很穷困。胡世宁上任后,关心民间疾苦,搞好民族团结,发展当地生产,使得当地面貌大有改观,地方上因此一片安宁。后来胡世宁任满离开太平府,当地走送者达万人之多,足见胡世宁受当地百姓爱戴的程度。

  4年后,胡世宁擢升江西按察副使,负责江西的兵备事务。在这里,他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当时江西南昌有个宁王府,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玄孙。朱宸濠为人骄横,在江西谁也不敢惹他。他在南昌宁王府自称国王,把自己的指令称“圣旨”,谋反迹象明显。胡世宁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在充分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冒死向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上奏,“疏累千余言”,把朱宸濠的劣迹一一列举,要朝廷早作准备。朱宸濠知道后,自然把胡世宁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不惜动用一切关系,终于把胡世宁送进监狱,胡世宁为此吃尽苦头,差点丧命。4年后,宁王起兵谋反被诛,胡世宁才被平反昭雪。

  从那时起,胡世宁先后担任湖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职。应该说,胡世宁的官职是用命换来的。嘉靖元年(1522),胡世宁任吏部侍郎,碰巧有个机会可以升薪俸等级。但他连上两疏,坚决推辞。嘉靖四年(1525)胡世宁任刑部尚书,在职期间,他秉公断案,明察秋毫,许多冤案得以平反。嘉靖七年(1528),年近六十的胡世宁任兵部尚书,并太子太保,参赞军机务。在职期间,他提出了“边备三事”:武备、人才、边储。后针对明代在西边边防中的薄弱环节,又陈“兵政十事”,为明朝的国防事业,作出重大建树,北方边境因此安定无事。

  嘉靖八年(1529),胡世宁因与同僚政见不合称病告休,先后共六次上疏,“史蒙俞允”。其实在此之前,胡世宁因居官廉政,嫉恶如仇而得罪多位同僚,幸亏皇帝护着,不然真不知该落个怎样的结局。胡世宁要走了,嘉靖皇帝感念他为官清廉,劳苦功高,想在最后一次机会里多给点赏赐,不料胡世宁竭力推辞,他表示如果一定要赏赐他,不如给他的家乡——连年遭受天灾的笕桥一带减免赋税。嘉靖帝当即允准。

  他为官四十年,许多学生都做了大官,每逢年节寿诞,学生们向他送礼,他都一概拒绝。他的部下唐凤仪到浙江当按察使,临行前向他辞行,并说准备在老师的杭州故居前树个牌坊以示对老师敬重,胡世宁摇头谢绝,并教育部下和学生把杭州那些清官当作学习榜样,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胡世宁告老还乡后,于1530年9月病逝,享年63岁,封赐谥号端敏,册赠少保。胡世宁死后,先葬黄鹤山麓,后葬横塘杨家桥东,即现福济寺后面。清雍正十年(1732),“蒙皇恩”归葬现杭州西湖区五云山排山坞。墓前有聂心汤书“胡公墓碑”。

58ee3d6d55fbb2fbb69652f94d4a20a44723dc98.jpg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