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天地有正气

2016年11月18日 13:57:21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卢登祥

  文天祥(1236-1283年)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为了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

  宋元易代之际,在文人反抗元蒙统治的斗争中,有英雄也有遗民。英雄奋起抗敌,以死殉国;遗民隐居守节,不仕异族。他们爱国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在国家危亡时刻,坚持民族气节,展现了正直文人的伟岸风骨。

  文天祥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从出使元营被拘逃脱直到从容就义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如《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如《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中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用文学形式宣告刚毅正大的道德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抒发了自己的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

  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题遗山诗》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长期的抗元斗争中,文天祥采用重新组合杜诗的形式,融入自己的经历感受,在燕京狱中写了一卷共有200首五言绝句的《集杜诗》,清晰地反映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正如其《集杜诗》自序所云:“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如《至福安第六十二》“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描写了自己从元军中逃出,历经艰险回到温州朝见宋端宗的情景。《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则是抒发了自己身处北兵牢狱中对江西故乡的怀念。

  文天祥是宋末文人中当之无愧的英雄,而遗民的杰出代表则非爱国诗人谢翱莫属了。

  谢翱(1249-1295年),南宋长溪(今福建露浦)人,字皋羽,一字皋父,自号晞发子,“晞发”即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谢翱自号“晞发子”,暗喻自己的坚贞情操。

  谢翱是宋末遗民诗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以其文章、风节名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就谢翱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而言,在宋末仅次于文天祥,同时由于他对故国的执著情感,在民族气节上也为后人所敬仰。

  元兵南侵时,文天祥号召各地起义,家境殷实的谢翱散尽家财,招募乡兵,参加文天祥的军队,担任谘议参军之职。南宋灭亡后,隐居桐庐严子陵钓鱼台。他的诗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殉难八周年的日子,谢翱与吴思齐、冯桂芳等人来到富春江边的西台,哭祭这位亦师亦友的民族英雄,写下了著名的哭祭诗《西台哭所思》,诗云:“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丝毫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削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采用隐喻手法抒写亡国哀思是谢翱作为遗民诗人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效孟郊体七首》之三“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牵牛秋正中,海白夜疑曙。野风吹空巢,波涛在孤树。”整首诗意境如梦如幻,凄迷的夜景正衬托出亡国孤臣无处归宿的感受,他空虚,他追求,却因前途的渺茫而感到怅惘,曲折地表达了亡国的痛楚。元任士林在《谢翱传》中评论说:“所为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

  宋末文人中的英雄和遗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了民族的尊严,同时也为宋代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