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往事:刚到福建,就把特供小食堂停了

2016年05月17日 15:44:00 浏览量: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陈金来

  项南.jpg

项南


  项南,1918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其父亲项与年是闽西最早的中共党员,母亲曾为革命坐牢,叔叔在白色恐怖中壮烈牺牲,一位前国家领导人曾赞誉这个革命家庭“满门忠烈”。项南12岁当上红色少先队队长,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福建省委书记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等职,1997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
  

  项南一生坚持真理,百折不挠,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宽容大度,生活节俭朴素,不搞特殊,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他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属,处处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位共产党人、一位人民公仆的真实榜样。
  

  项小绿是项南最小的儿子,他说:“我父亲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不讲排场。”一身布衣、一双布鞋,这就是项南的日常着装。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时,有一次,为了一个扶贫项目需要从山西赶到陕西,结果没有买到卧铺票,项南就和另一位退休的部级干部一起坐了一路的硬座。
  

  “晚年在医院里,他和我们细细地算过,他说人一生中真正有机会去做事情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他很珍惜能做事的时间,只要人民给了他做事的权力,他就尽力回报于人民。父亲最讨厌那些有了权力,却什么都不做的人。”项小绿回忆说。
  

  项南的孙子项志南对一件事记忆犹新:他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住在爷爷家,看到爷爷在卫生间里倒腾旧的肥皂片。原来,很多肥皂用到最后会剩下一些又薄又小的片儿,爷爷把家里用剩下的肥皂片都揉在一起,然后接着用,“爷爷说这样省啊”。
  

  项南平易近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搞特殊化。他到福建走马上任时,为了不惊动省里同志,以先派秘书去为借口,自己悄悄坐上南下福建的列车。当省委办公厅一名接待处长去接项南秘书时,没料想接到的却是项南本人。项南到福建后,每次下乡都是轻车简从,与随行人员、新闻记者和当地领导一起乘坐一辆中巴车,边走边看边听汇报。到基层调研考察,他提出“约法三章”:一、不允许当地领导到边界迎接;二、不允许摆宴席;三、不允许接受当地送的土特产和礼品。这个规定到他离开福建时也没有打破过。
  

  1984年,连城一位到福州参加会议的副县长带了一些新鲜柑橘想送给项南品尝。项南得知来人带了柑橘,硬是不让门卫放她进来。第二天,这位副县长把柑橘放进旅行袋,顺利带进了项南家。项南看到后很生气,但知道这是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便让在座的人每人吃一个,剩下的自己花钱买了下来。
  

  “父亲时时心里装着群众,时时怕脱离群众。”项南的儿子项雷向记者介绍了父亲在福建工作时的一些故事。比如,刚到福建时,项南就把省委院子里的一个特供小食堂给停了。他说,这种“特供”对领导干部是一种“腐蚀剂”,容易脱离群众。试想,连三餐吃的菜也“特供”,人家会怎么看待我们领导干部?
  

  一次下乡时,发现有一辆警车开道,项南立即对当地领导同志讲:“我们有一辆旅行车挤一挤就可以了,那辆小汽车是多余的,这不多花费国家的汽油吗?这种威风我们可不能摆,前呼后拥,怎么能联系群众呢?”
  

  项南对子女和亲人严格要求,不允许任何人假公济私。在福建和北京工作期间,有家乡领导和亲友看望他,他总是无一例外地让来人把东西带走,或按实价补给来人。他有6个子女,有人劝他和有关领导说说,为子女安排好点的位置。项南总是回答:“这由组织上定,让他们自由发展。”
  

  位于文坊村松毛岭下的项南纪念馆里,悬挂着一副项南题写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对联,这是项南赠给华侨商人张景奎的墨宝。张景奎说:“这副对联是‘项公’自身的真实写照,他是公仆、是君子,永远值得我怀念和学习。”
  

  “直到现在,‘项公’子女来连城老家扫墓时,都严格遵守‘约法三章’,一概拒绝当地的任何安排。”项南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