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害了他
买车买别墅 伸手要赞助
攀比心理害了他
2016年10月01日 10:41:3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记者 朱诗意 通讯员 余季轩
“生活上追求高消费、自律不严、缺乏公职人员的廉洁意识。”6月30日,杭州市余杭区纪委相关办案人员在谈起阮晓东的案件时这样说道,“阮晓东一家人收入不少,但是就是这种攀比心理害了他。”
2016年4月,余杭区纪委在良渚七贤桥村查处了部分违法违纪干部,阮晓东有点坐不住了,忙着“走家串户”把借条上的钱还掉,把收到的一笔笔赞助费退回去,然而为时已晚。
“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犯了重大错误,害了自己,还害了身边的人……”在检讨书上,他写下了这些话。
爱攀比 追求高消费
阮晓东是杭州市余杭良渚人,和良渚当地的老板们本来就比较熟。
1998年开始,阮晓东开始担任良渚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与老板们的交往更加密切。2001年,阮晓东被调整到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国土与规划建设处副处长一职,但他跟老板们的来往从未中断,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正从这一年开始。
单位当时本来配给他一辆帕萨特,但是因为人事调整,配车被取消了。没多久,阮晓东买了一辆一模一样的车,这才舒坦了。买车不要紧,但是问题在于买车的钱是他主动问老板要的“赞助”。
“我准备买车了,钱到位了吗?”“钱放在银行卡里,这就给你送过去。”……类似的对话出现不只一次。
“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车子、房子等高消费。”提起阮晓东,余杭区纪委相关办案人员首先就说到了3个字——高消费。
妻子买车,他也弄到了14万元的“赞助费”。
“你老婆也不用买太贵的车。”身边的朋友推荐他买一款普通的车,他问问价格大概14万元,就问老板要了赞助费14万元。后来去看了车觉得档次不够,不好意思再开口,就自己添了些钱。
后来,儿子按揭买了一辆宝马需要20万,他又给老板打去了电话……
就这样,一辆辆车开进家门。
2010年,阮晓东还在按揭买下了一套价值577万的别墅。
光顾着好看的“面子”,他作为党员干部的“里子”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
经手办企业 新的“生财之道”
阮晓东担任良渚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期间,手上有拿地指标,便和企业主合伙买地建厂房,再转卖出去,这成了他的生财之道。颇为精明的他,也同时自己经手办厂办企业,渐渐地,他的身份已经模糊成了“商人”和“老板”。
“现在查出问题的镇街干部大部分经手办企业,放高利贷,与服务对象利益往来密切。”相关办案人员说。
阮晓东的赞助费和借款大部分都来自服务对象——工业企业的老板。“有的老板问他要了,他就还回去,有一些不开口要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
其中一张借条让办案人员印象深刻。
2008年,良渚大陆工业园区一个量具厂老板给他拜年,带来了10万元的大红包,推来推去,最后阮晓东想了个“妙招”——造了一张借条,以“借”的名义收下了这10万元钱。
阮晓东平时喜欢喝喝小酒,隔个两三天就约人到馆子叙叙旧,这些老板自然在他的酒友之列。有一次,他在江苏盱眙开会,下午突然来兴致了,打电话叫一位老板过来吃夜宵,这位老板开了4个小时的车“欣然赴约”。
老板们知道阮晓东好喝几口,饭局酒局便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一个老板要买一块地,找他帮忙,就在一家大馆子请他吃饭,顺手塞了2万元的红包。阮晓东推脱掉了,老板以为阮晓东嫌钱太少,后来又凑了3万元,补足5万元送上门。这次,他没能抗拒诱惑,收下了。
“贪心不足,得陇望蜀。”就这样,一个个酒局、一笔笔赞助费、一张张借条,都推着他越走越偏。
“作为党员,必须时刻守牢纪律底线,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以身试法。”余杭区纪委有关负责人提醒道。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