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为政心如此,游鱼也不惊

2017年05月08日 08:07:47 浏览量: 来源: 作者:盛荣良

744545456.jpg

  自德清(武康)置县以来,有名有姓的武康县令二百余人,但其中有一位叫韩逢庥的官德官声尤为突出。

  韩逢庥,字樾依,号四勿,是天津海防道、山东按察司副使韩庭芑的次子,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此人生性倜傥不羁,为人不拘一格,“性孤介,又素不籍权要显贵以相引重”。

  为官一任关心老百姓疾苦

  康熙十六年(1677),年仅23岁的韩逢庥出任武康县令,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乃浙北重镇,当时又是三藩叛乱时期,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一到任就能“剔蠹除奸”,做到“境内肃然”。时值年岁不好,粮食歉收,老百姓纷纷逃荒避税,他自己出钱财数千金,替老百姓交税,想方设法赈济灾民,救活了不少老百姓。当时,武康境内盗贼四起,韩逢庥还亲自带着兵马前去剿灭盗贼,“尽杀乃返”。

  康熙二十三年(1684),韩逢庥以计典卓异升任新宁州。广西新宁州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比较贫穷落后,老百姓不知道国家法令,唯头人马首是瞻,往往任其鱼肉。韩逢庥体恤百姓疾苦,积极宣传国家法令,教育他们遵礼守法。

  不畏权贵敢于担当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康熙三十七年(1698)韩逢庥出任直隶滦州知州,滦州离京师不远,可谓天子脚下,地位之重可想而知。这里皇庄很多,庄头往往有八旗子弟背景,依仗主子的势力,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应该说,在这种地方当官,压力还是蛮大的。可韩逢庥不怕得罪权贵,不怕丢官罢职,毅然决然,敢于为民伸张正义。当时有一个叫李得阳的庄头,家中有喜事,因为同村的监生方自亮外出未去祝贺,李得阳就让他的儿子带人抢走了方自亮的财物,还强迫方自亮的妻子、女儿在宴席上给他们斟酒。方自亮回来后得知,再三哀求,李得阳才放回了他的妻子、女儿,但是方妻因羞愧难当而在李得阳的祖坟中上吊自杀了。

  韩逢庥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勃然大怒,说:“如此尚有王法耶?”立即向上禀报,要求按律处置,但是很久没有得到回复,别人都很担心,而韩逢庥不为所动,四个月后,终于按律法办了李得阳。诸如其他什么张灿公乱伦案、程天宠窝盗案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于是“诸恶震恐,无敢以暴横肆虐者。”

  为官清廉被老百姓点赞

  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武康的六年, 韩逢庥除了政绩突出外,为官也非常清廉。 韩逢庥发誓:自矢饮前溪一杯水。赋闲在家的父亲韩庭芑曾微服私访,“公入其疆,舣舟村坞,屏去驺从,遇父老妇稚,访令治行。”听到人们对儿子的政绩赞誉有加,不禁感叹说:“吾诚不意孺子为吏能至于是!”

  1677年,清朝著名的戏剧家、《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因拜访故友来到了武康,机缘巧合,碰到了同年到武康任县令的韩逢庥。几度交往之后,洪昇写过一首《赠武康令》:“前溪出深谷,委曲贯山城。一派涵空碧,千秋见底清。漾云寒有色,流月静无声。为政心如此,游鱼也不惊”。艺术家被韩逢庥的清廉所折服,用“千秋见底清”来赞扬他的清廉。 

  赋诗赞美韩逢庥的非止洪昇一人。据《武康县志》记载,邑人纪其美为《题武康韩侯德政录》:海岱芳声旧不群,石渠兰省播清芬。风高台阁传家学,花满山城待使君。飞盖三秋车带雨,褰帷万井稼同云。故园咫尺棠阴下,愿效吹豳一献芹。

  除了文人的推许,还有民歌赞曰:海内吏治谁最良,独有前后两武康。这里的“两武康”就是指韩逢庥和他的继任者华文薰,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们。

  不仅在武康,但凡他走过的地方,百姓赞声一片……

  在新宁州,因体恤百姓疾苦,“猺民感戴至流涕”。

  在滦州,因不畏权贵独毅然执法,百姓称其为“白面包公”。

  在定州,他到任后“革私派以苏民困,延名师以振士风”,州人歌其德政,有士知爱鼎自公始之语。因不善巴结上司,康熙四十三年(1704) 以病乞归,“州人挽留不得,至有叩头流血者”。

  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韩逢庥从1677年出仕,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辞职回到淄川,从此涵养性真三十余年,八十四岁卒于家,其中14年告终养回到淄川侍父养病,为官十三年,任所不过四处,但每到一处,都能得到老百姓的美誉,实属难得。

  做官如此,足也!

(作者单位:湖州市德清县纪委派驻第一纪检组)

责任编辑:吴凌云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