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从7月跑进了10月
10年只拍了一条街的谭师傅,得了一个徒弟
10年只拍了一条街的谭师傅,得了一个徒弟
2024年10月11日 14:04:12 来源: 作者: 周李宁
从7月,跑过8月,9月,国庆长假……在浙江的乡村大地上,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火热进行中。在历经酷暑、来回奔波、起早贪黑、饥渴难耐……之后,松阳钟楼村队“一棒选手”、摄影主理人谭秋民,顺利将赛棒交到爱徒——松阳本土摄影爱好者叶陈伟手中。这段师徒佳话,还要从这次活动的一项“硬任务”说起。
浙江省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在筹备时就设计了一项“硬任务”,就是各战队要努力发掘培养育一些本土摄影师,让人文乡村摄影艺术扎根到乡村的土壤之中,像马拉松赛跑一样长期坚持下去。这个任务,谭秋民始终记在心里,并一直在思考和寻找。
2024年8月初,谭秋民第一次带着团队到松阳县西屏街道钟楼村做田野调查时,叶陈伟作为西屏街道的宣传委员,是松阳站的“地接”。中午休息时,叶陈伟邀请谭秋民看一下自己拍的照片,希望能给予一些指导。谭秋民一口气看了叶陈伟拍的3个专题,在上百张街拍照片里,他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画面,而且拍摄风格同自己意外地相似,有点共鸣,有点惊喜。原来,叶陈伟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又因为钟楼村是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他接待过许多著名的街拍大师,热爱与机缘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摸索到一些拍摄技术,并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同样是老街,谭老师用了10年记录拍摄,在他的镜头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摄影师的坚守,当时对我很震撼,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摄影理念。”在松阳钟楼村那条饱经沧桑、烟火气十足的千年古街上,叶陈伟似个热心的“向导”,又像好知的学生份,他随着谭秋民边走边看,边讲边拍,寻找乡村本土文化的一个个亮点。在冒着火星的打铁铺里,在穿着棕绳的棕板店里,在煮着端午茶的草药店里……老街,老铺,老人,老家,叶陈伟细数家珍般地向谭秋民介绍这些熟悉的地方和存留的故事、非遗和文保的历史。同时,他也不断地在观察“师傅”,请教“师傅”,不愿意浪费向谭秋民学习的一分一秒。在了解了叶陈伟的想法后,谭秋民当即决定吸收叶陈伟为正式队员,并根据他原有的专题和想拍原住民的想法,指导叶陈伟完成两三组自选专题。谭师傅与叶徒弟的故事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松阳县西屏街道宣传委员叶陈伟正在拍摄中
对叶陈伟今后的摄影之路,谭秋民也做了一些规划和要求:一是“复制”,二是“超越”。“复制”是谭秋民把在丽水10年拍摄一条老街的经验得失一一传授给叶陈伟,特别是“十年一条路”专题在“国展”“省展”和丽水摄影节上被专家们肯定的方面、获奖理由、作品拍摄逻辑及呈现方式……让叶陈伟学习模仿。至于如何“超越”,谭秋民更是充满信心,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谭秋民在丽水长期跟踪拍摄一条街的同时,先后选择城乡结合部的水南村、蛤蟆坑村作为长期拍摄样本,拍了几年后都因为拆迁,包括刘祠堂背巷子改造,都不得不终止,曾经的有很多想法、探索都未能实现。目前,钟楼村在长远规划和保护下保留十分完整,全村核心区——明清古街没有过度商业化开发,无论是各类手工业态还是建筑都有着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真正“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另一方面,钟楼村文化底蕴深厚,非遗内容众多,并且关于丽水的第一张照片就是1907年在钟楼村拍摄的。难能可贵的是,钟楼村面对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不仅保留着遗迹,还积极开放创新,一栋栋古老的建筑里处处可见“Z世代”创客们活跃的身影。这也是吸引全国各地摄影人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
在谭秋民看来,钟楼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好样本。无论从拍摄的广度,还是从艺术创作的深度以及提炼思想的高度,钟楼村有着独特优势,值得长期跟踪拍摄。
谭秋民(右)和叶陈伟(左)携手街拍中
这段时间,“引跑者”谭秋民正带着叶陈伟走街窜巷。在这对师徒的镜头里,二人用独特的手法记录下了一桩桩老街趣事和一个个特殊人物,生动地展现“活着的清明上河图”,这份师徒情也将摄影马拉松的推进而越走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