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秘色瓷源自倡隆

2024年06月18日 11:03:14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甬文轩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俯瞰整个村庄,只见村在山脚、田在村中、溪涧相间、阡陌相望,满目是郁郁葱葱的绿。

倡隆村地处慈溪市匡堰南部平原到山地过渡地带,因纪念革命烈士伍倡隆而得名。瓦片滩、牧羊山、小姑岭等上林湖越窑遗址散落于此,青瓷文化韵味十足。

从地理位置闭塞、交通不便的红色山村,到如今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小康示范村,倡隆村的振兴秘诀是什么呢?在四月的烟雨中,我们带着好奇走进宁波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去寻访越窑青瓷跨越千年的回响。

一盏春茶

“古越窑瓷,伴上林湖碧,栲栳山青。”来到慈溪匡堰镇南部翠屏山下的倡隆村,首先来热情迎接我们的是一盏应时的春茶。一芽一叶,采自当地最高峰上的明前茶园;形似莲瓣的唐式茶瓯,出自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之手。

图片

一盏春茶

越窑青瓷与唐代饮茶风尚关系密切,茶圣陆羽更是在《茶经》中把越窑列为唐代诸名窑之首,越窑青瓷与茶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不可分割。有唐一代,饮茶之风开始普及南北,流行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生活“油、盐、酱、醋、茶”之一部分。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不仅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还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于是,上林湖畔“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一跃成为最高等级的贡瓷。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客为之倾倒,苦苦追寻。

小姑岭、金鸡岙、开刀山……我们追寻着古代窑工的印迹,看到南部山区的源头活水汇成河流,不仅始终滋养着这方土地这方人,还曾哺育从南朝到宋代的熊熊窑火,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择土、洗泥、炼泥、拉胚、修胚、刻花、上釉、烧制……当沉睡千年的龙窑首度复烧,形如卧龙的仿古窑炉内,藏在瓷质匣钵中的土胚经过火的洗礼,“一色生千变”,淬炼成为釉色晶莹润泽、胎质细薄温润的青绿茶瓯,它所能盛载的又何止是春山碧水、悠长岁月?

如果说,交通便利、生态宜居是倡隆乡村振兴的基础,那么,悠久的青瓷文化底蕴则是它可持续发展的“魂”。

图片

龙窑窑火复烧

一片冰心

秘色瓷曾沉默了好几个世纪,直到考古挖掘让它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2001年,当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迈华举家从龙泉迁往慈溪匡堰倡隆村时,他就知道,复兴越窑青瓷将成为他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复杂,关键在于原料、窑炉窑具、成型、釉色这四大方面。一次次研究釉料配比,一次次从失败中积累经验,2011年,孙迈华成功仿制出与法门寺秘色瓷几乎一样的瓷器,引发热烈关注,他也因此被授予“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

图片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迈华

被父亲的专注和执着深深触动,“80后”孙威也迷上了这门“泥与火的艺术”。从青瓷烘干器“龙蛋”、磁悬浮熏香炉“云端”,到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的“秘色食盒”,以及被评为2022中国化妆品行业最佳新品奖的“竹篱红萼”口红伴手礼,他不断探索着传统的越窑青瓷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更多可能。

图片

“竹篱红萼”口红系列

一种地域文化要锻造成一座城市的大IP,是需要将文化符号复活,挖掘出源源不竭的渊源。而这引爆的导火线就握在匠人手中。众人拾柴,重燃窑火。

如今,倡隆村域内有从事青瓷艺术创作人才近50名,其中不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名家、名工作室。每一家工作室的背后,都有匠人坚守初心的身影,和创造性继承的信心。

短短二十年时间,慈溪不仅复原了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还将越窑青瓷元素植入音乐、影视、旅游等领域,将“青瓷”这个文化符号深深刻入了城市的血脉中。

不止青绿

如果只看“外表”,山围村、村围田,田间阡陌纵横、溪涧潺潺的倡隆村,白墙青瓦间时有农家乐的旗幡招摇,仿佛只是又一个被时光凝固的浙派乡村。

但当你走近村口的千年楝树,眺望连片机械耕作的生态农庄,漫步在回乡青年创办的非遗工坊、创意餐厅、青瓷主题民宿……便会发现扑面而来的蓬勃朝气。

“若要富,先修路。”三四十年前的倡隆村,周边没什么像样的公路,对外交通只能以“闭塞”来形容。2002年横筋线改建,2003年寺马线升级改造……路好了,不光村里人外出打工、上班方便了,运输也便利了很多,山里的特产运到外面卖,渐渐有了名气,满载上海游客的杨梅观光大巴来了,农家乐办起来了,村庄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倡隆村,地理位置优越,成了游客进入南部沿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公路两旁都是白墙青瓦的气派楼房,庭院中花草争妍斗丽,农田里溪涧潺潺;小巧的村落公园、整齐的停车场和洁净的公厕,令游人仿佛置身精雕细琢的景区之中。

“以水为媒”,共富共美。匡堰镇山环水绕,境内上林湖、邵岙湖和大小山塘如珍珠般星罗棋布。多年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使境内半数以上的河流受污染而成为垃圾河、臭水河。为破解环境桎梏给当地发展带来的瓶颈,匡堰镇抓住“五水共治”契机,多措并举铁腕治水。

倡隆村周边十余条河道和小微水体水质提升后,倡隆村与上游的岗墩村、乾炳村不仅联合打造了“网红”花海、民宿、农家乐,还推出了杨梅采摘、采茶、青瓷体验等研学路线。

图片

楝树下艺术村落航拍图

“摇身一变”的特色村落。每逢慈溪杨梅季,倡隆村“楝树下艺术村”附近的老巷子农家乐就顾客爆满。“慈溪杨梅羹”“梅酱脆米多”“梅韵红烧肉”“六月杨梅红”“美汁大黄鱼”……大家走进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里,总会被精心设计的“杨梅创意菜”吸引。而这些创意菜品,在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是匡堰镇进一步推动文旅促文明的“小心思”之一。

谁都没有想到,倡隆村的“楝树下艺术村”,在两年前竟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庄。

这里有千年前的窑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更有依山而建的青瓷传承园,在不同艺术的跨界融合中,探索未来可能的样貌。

图片

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

今后,倡隆将继续打造既富有山水田园特色、又能传承弘扬青瓷文化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让更多人看得见风景、留得住乡愁。一个个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文旅业态为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让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图源:慈溪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