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诗路绘共富
古道诗路绘共富
2024年06月06日 09:33:20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甬文轩
“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古村落四面环山,村中绕溪,山清水秀,古道悠悠,鸟语声声。一条蜿蜒在古道边的溪流,贯穿整个村落,土屋阡陌,蛙鸣犬吠……走进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栖霞坑村,仿佛进入了《桃花源记》中的隐世田园。 筠溪穿村而过,人们沿溪筑舍而居,小溪两岸的明清古建筑群,仿佛一位位睿智的老者,向来往的人民诉说他们有故事的曾经。 “唐诗之路”火出圈 据《四明山志》记载,“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 栖霞坑原名桃花坑,又名凤栖村,誉为凤凰栖息之地,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漫游踱步,村落结合峡谷溪道、石砌小道,长寿桥、王氏祠堂、式谷堂和显应庙彰显了村落的底蕴,形成了这个充满古朴风情的浙东小山村。 而开凿于唐代的栖霞坑古道,全长约16公里,人文气息浓厚,1000多年前的唐代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佳作,因此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最美之一。 古道犹如一条珍珠项链,串联起栖霞坑村、唐田村、壶潭村等四明山内的大小村落、文化遗迹和户外山野美景。步入古道,一幅斑斓的秋色山水图徐徐展开——枫叶渐染红似火,是银杏泛黄随风舞,更是松针在绚烂秋色中的一抹绿。 随着古道徒步兴起,这片隐居之地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新兴网红打卡点,2023年栖霞坑村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3500人次,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踏足古道,寻幽探胜,感受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 “空心古村”大蜕变 随着到村里徒步的驴友开始增多,人气也越来越旺。“古道经济”给栖霞坑带来新气象和新方向,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面对缕缕吹起的“古道热风”,村民纷纷忙碌起来。蔬菜是自家种的,笋干是自己晒的,南瓜馒头也是纯天然发酵的,鸡、鸭都是农户养的,原材料绿色健康,游客吃着也放心。 从村口到村尾,一路上的农产品摊、水果摊和小吃摊供不应求,更有村民将自家院子进行装饰,打造成特色农家乐,作为驴友的休息落脚点,谈起自家的特色菜肴,村民们都滔滔不绝。 随着村里民宿、餐厅、咖啡馆等设施投入运营,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来村里就业和生活,让原本的“空心村”有了活力。 近年来,栖霞坑村常住人口不减反增,除了回村里办农家乐,还有不少80后和90后,有的应聘民宿管家,有的做餐厅大厨,还有兼职水电工的画家以及做咖啡师的艺术家,其中不乏来自山东、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的外乡人。 “文旅强村”求共赢 古村和文旅如何共处?文旅如何深度融入古村?栖霞坑村把古道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达100余万元,一条古道让曾经的“秘境小村”如今声名鹊起,也为古村与文旅和谐共处、互利共赢提供了生动案例。 注重可持续发展。文旅与乡村是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一时的游人如织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 2014年,栖霞坑村通过修缮改造旧校舍打造首家民宿,并以村里闲置房屋资源为依托,又陆续引入多家“网红民宿”。民宿那朴拙的外墙、瓦片铺就的屋顶,与村庄合二为一,既注重历史建筑保护,又不失人文风情,每逢节假日都供不应求。而那闲置水电站改造而成的综合餐厅,令人眼前一亮,却又不显得突兀。 在这里,游客可以全身心寄情于山水,享受多种文艺农体活动。春挖竹笋打青团,夏涉溪水纵情玩,秋赏红枫摘树莓,冬赏白雪煮暖茶,在农事与民俗体验中感触四季流转。 支持专业人才运营。人才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聚则文旅活,人才兴则产业旺。 栖霞坑村近年来主动招引“乡村CEO”,以专业的角度整合优化村庄,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古道旅游项目,吸引全国驴友前来打卡,提升村庄吸引力。 通过策划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增收,赢得村民信任与尊重。定期举办乡村娱乐赛事,增进邻里互动往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村民和集体共富共赢。 吸引年轻群体聚集。年轻人成为“新村民”,带来新气象,成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而村里也不断完善基础配套,便利“新村民”生活。 依靠区、镇、村三级联动,主动服务、加强培训,帮助年轻人在乡村实现“新创业”或“再就业”,破除返乡门槛,消除回村顾虑,真正用“温度”吸引人,用“物质”留住人。 艺术青年发挥各自特长,将餐厅、咖啡馆打造成艺术馆、展览馆和体验馆,开展创意活动吸引游客。例如每周推出艺术展览,所获收益作为公益基金,赠予栖霞坑村集体,促进年轻人与古村落的共生共赢。 “看得见”的古村美景,“摸得着”的共享幸福,“抓得住”的村集体经济,让栖霞坑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和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相互尊重,彼此支持,交互融合,共建新生,构成了文旅项目与栖霞坑村发展之间往来关系的底座,而传统村落“逆龄生长”的故事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