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第一村“焕新”记

2024年05月30日 16:44:06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甬文轩

乡村是游子的乡愁,也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精神向往。

位于宁波鄞州的走马塘村,农田肥沃,河网交错,是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走近这座村庄,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自带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一步一景地展示着沉静质朴的魅力,如今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图片

千年走马塘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马塘素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美誉。

据历史记载,北宋端拱年间,当时的姑苏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遂为鄞县人氏。陈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陈轩为父守墓,举家迁至走马塘定居。走马塘原称“庆丰里”,因宋徽宗钦赐“忠孝里”,以后地方官员凡经此地,皆“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牵马而过河塘”,走马塘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千百年来,陈氏家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渐成鄞南望族。一个千年古村,延绵不衰,背后有何沉甸甸的内涵?

悠久的耕读文化。俗话说,“读可荣身,耕可致富”。陈氏定居走马塘后,一直重视教育,《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中曾记载,十世陈埙创建“陈侍郎讲舍”,明代村内则建有“栖英书舍”,可谓是文风兴盛,赓续不断。“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家族的家规家训则让这个耕读起家的大家族文脉常青。

守诗书礼乐,坠忠孝节义。从北宋到明代,走马塘出过76位进士,堪称“四明人物盛才华,忠孝争称第一家”,因而又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相传,陈氏族人利用兴学之便,时刻告诫子孙做人要低调、清廉。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大儒周敦颐曾在 《爱莲说》中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陈氏族人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出水塘,遍植荷花,荷花也成了走马塘陈氏的族花。如今,“荷叶亭亭”在走马塘村民心底仍占有独特的地位。

图片

走马塘荷塘,夏秋时,荷叶亭亭 图片源自甬派客户端

成片的古村建筑。作为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走马塘保留着许多古建筑与文物史迹,村中有区级文保单位7处,市级历史建筑30 余处。走马塘的古建筑自成一派,是浙江民居研究中比较难得的历史实物,其建筑群中以明清建筑居多,这些保留完好的建筑让走马塘古韵十足。

而走马塘形成的“四方河内,祖堂居中,东西两众,荷塘密布,各堂沿四周林立”的空间构造,为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科举制度、农耕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稀的材料。

图片

文旅兴古村 

千年文脉不灭,世代匠心不陨。眼下,这个历史名村正凭借文旅发展,绽放出蓬勃光彩。

“玩活”进士文化。进士留在走马塘的文脉,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熠熠生辉。长期以来,不少人慕名来到走马塘村,细细感受村里独具特色的进士文化。

这些年来,走马塘找准特色,担负起传承“中国进士第一村”文化基因的任务,以进士文化、宋韵文化为主线,持续塑造“宋韵国风进士村”的品牌名片,推出状元系列盲盒雪糕、推进走马观稻康养步道建设工程、沉浸式进士主题游线微景观节点、进士文化特色研学、文化礼堂“开笔启蒙礼”。

图片

走马塘沉浸式宋韵体验 

“扮靓”古村颜值。到过走马塘的人,总会被它的颜值惊艳到。村庄内,稻田边的特色墙绘、闲置房屋改造而成的特色小店、保存完好的古风建筑,三两村民闲看风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村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年,古村的主要建筑得以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淤、停车场改造同步跟进,“颜值”上去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

“更新”文旅业态。在走马塘村口的咖啡店,用精心制作的莲子打底,加上醇香的咖啡,缀上点睛之笔——迷你版的荷叶和荷花,一杯清新又时髦的“荷塘咖啡”就顺利完成。

2022年,走马塘村被列入浙江省未来乡村试点单位,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持续增强。经过持续的修缮,村里部分古建筑被改建为民宿、茶馆、乡村书房、研学基地等场所,重点打造了稻田营地、咖啡店、公益书吧、新中式茶馆等业态,“荷莲咖啡”就是咖啡店的一款时令产品。

拿起书本从头学,放下筷子当主角。在走马塘,还能找到“频频出圈”的“进士糕”、董阿姨酸梅汤、荷蓝染坊等,这些都是走马塘村民的“再就业”。还时不时有团队进村,为在这里创业的村民进行直播推广。

文旅新业态,也为千年古村带来了新的流量。

图片

走马塘村,咖啡店利用乡村特色推出的荷塘咖啡 图片源自甬派客户端

乡村焕新生 

随着乡村“能见度”越来越高,对乡村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走马塘的成功案例值得细细讨论。

拒绝“复制粘贴”。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当下的乡村如何留得住游客,避免千篇一律,打造出独特的“记忆点”,是亟待解决的第一步。

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九龙湖秦山村持续发展“庭院经济”,家家种花草、户户有美景,推门入户,方寸庭院间移步易景;阳春三月,春意纵横。奉化税务场村深耕花木领域,全村170多户人家户户种花木,打造出独特的花海;堇山湖东畔的沙村挖掘红色根脉,让乡村发展驶上快车道。纵观成功出圈的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品牌至为关键。

展示“看家宝贝”。民间艺术、农民书画、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在广袤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源,除了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也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保护好、开发好乡村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当起“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者。只有打出乡土文化特色IP,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才有可能火爆出圈,让从前逛一逛、看一看就结束的古村,留住行人的脚步。

瞄准“最新动能”。敏锐捕捉产业热点,深度融合乡村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依托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特色服务业、特色手工业等,以此支撑起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让外来业态与村集体、村民共同享受发展的硕果。。

同时,借助“互联网+产业”模式,让各种文化资源“活跃”起来,将其转化为促进村民增收的共富发展新路子,打造乡村“新玩法”。

图片

乡村也有广阔天地,展开历史的画卷,探寻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元素,让古村“重焕新生”,这正是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