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苍南:传统文化的现代书写 文化特派员唤醒蛮话童谣

2024年12月24日 09:40:42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甘凌峰

蛮话是温州苍南等地区的一种方言,使用者约30万人。作为古越语的分支,蛮话的历史可追溯至千余年前的魏晋时期。蛮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蛮话童谣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独特记忆。

如何用现代方式诠释古老的童谣?在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项东村,一场关于蛮话童谣的文化复兴运动正在悄然兴起。这里,古老的语言与童谣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而文化特派员李睿浦及其团队,正是这幅画卷的绘制者之一。

古老蛮话童谣的呼唤

今年5月,浙江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陆续入驻浙江乡村,服务指导乡村基层文化建设。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系主任李睿浦作为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与苍南县“蛮话童谣”体验基地所在地项东村结对。

蛮话童谣,作为苍南地区蛮话方言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乡土情感,内容涉及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等方面,对收藏、传承、弘扬民间蛮话方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我去了十几次,对项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李睿浦团队走访村里的文化礼堂、文博馆、蛮话基地等场所,与村民广泛交流。通过这些调研活动,他们不仅收集到大量关于蛮话童谣的第一手资料,还深刻感受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渴望。

李睿浦发现,蛮话童谣不仅仅是孩子们玩耍时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学习语言、认识社会、感知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童谣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生活经验,是浙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更加坚定保护和传承蛮话童谣的决心。

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提出《苍南地区蛮话童谣与歌谣破圈传播模式与实践路径》课题,并与苍南签订项目协议。旨在通过专业团队的介入,让蛮话童谣重焕生机。一场探寻蛮话童谣魅力的文化之旅由此开启。

让蛮话童谣焕发新生 ‌

传播路径的创新,是李睿浦团队重点考虑的。他们深知,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推广。

首先,他们利用文字、曲谱等形式对蛮话童谣进行整理和规范。通过深入解析童谣的文本内涵和发音特点,他们为每一首童谣都制定详细的曲谱和发音指南。这些成果不仅为后续的传唱提供便利,也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然后,他们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微短剧是李睿浦团队为“蛮话童谣”量身定制的第一种传播形式。李睿浦说,他们在项东村取景拍摄《童谣回响·项东情》《项东古韵》等微短剧和纪录片,以项东村的乡土民情为背景,讲述文化传承的温情故事。这些作品不仅在线上平台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还走进校园、社区等多个场所,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组织音乐艺术表演、蛮话童谣展演、文艺团体讲座等活动6次。”他们还通过活动让更多人亲身体验蛮话童谣的魅力。在这些活动中,李睿浦和团队成员亲自上台演唱童谣,与观众互动交流。

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

在探寻蛮话童谣魅力的过程中,李睿浦团队深刻意识到文化赋能的重要性。他们相信,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瑰宝,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积极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蛮话童谣与人文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他们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将蛮话童谣打造成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这不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让“文化惠村”深入人心。

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比赛等活动,他们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蛮话童谣的队伍中来。这些年轻人不仅掌握童谣的演唱技巧和传播方式,还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李睿浦团队的牵线搭桥下,湖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庆峰一行专程到苍南县考察调研,参观苍南文化馆、项东村文化礼堂、蛮话博物馆等文化阵地,并就“如何传承弘扬蛮话童谣与歌谣文化”进行深入研讨。在浙江省六级联动文艺志愿服务交流座谈会上,李睿浦就蛮话童谣作交流发言,将蛮话童谣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 蓝珊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