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 | 李承华:乡村品牌三部曲“树人、在地、格物”
文化特派员手记 | 李承华:乡村品牌三部曲“树人、在地、格物”
2024年10月12日 17:42:52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李承华
文村“CBD”艺居小墅。李承华 摄
在杭州市富阳区文村村“文村赏月”桥(姐妹议事亭)北侧,有栋三层玻璃房依山而建,因地理位置居文村新村之中,故名之“文村CBD”。
“几年前,平时加上周末来的客人都挺多的,很多都是几户人家开车一起来,我和老太婆一起烧菜,那时候生意不错,从早到晚忙一天下来,腰痛的吃不消”,文村村党总支书记沈樟海注视着这栋玻璃房开始和我讲述起了文村“CBD”往事,“这几年嘛,客人不多了,我事情也蛮多,年龄大了,一天做下来感觉很累,就不开了”。
“沈书记,咱们常说‘浙江味道、艺居文村’,您看现在艺居是有了,咱有王澍老师的民居金名片,光有房子哪行啊,少不了沈书记家的‘浙江味道’”,我接着说,“咱村的状元酒酿馒头、炒红薯粉、您自己酿的龙羊土酒可不差,后面研学、培训、采风活动做起来了,如果大家能品尝到多好啊”。
文村村党总支书记沈樟海、村民章樟来、“诸葛长婆豆腐”制作人。李承华 摄
沈书记点了一支烟,和我一起走进了这栋小楼,他抚摸着桌椅台几,拂去尘埃,如数家珍聊起当年CBD的烟火气,看得出来,他动心了。
7月4日一早,我收到洞桥镇党委委员倪承洁的短信——沈书记的文村艺居小墅开张了,今天开伙迎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甜糯的状元馒头、糊香的炒红薯粉、甘之如饴的龙羊土烧。我们的文村烟火气,回来了。
人,是所有农业生产生活的核心,温铁军教授曾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因此,在乡村品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诉求与表达。譬如一款幸福八宝大米包装,把当地农民质朴形象用插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印制在大米包装上,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农人,他们都是乡村真正的专家里手,这些鲜活的形象变成品牌所要表达的核心符号。树人,是乡村品牌的灵魂。
而“在地化” ( localization ) 是一种在地范畴的自我意识,因此是关涉政治、经济、社会等面向的一个系统概念。在地与乡村品牌发生关联的时候,主要意指具有特定品质的、极富差异化的农特产品。格物致知,是对“物”的尊重、关照、解读、表达和传播,生活生产之物、耕作收获之物、乡土民俗之物等等,是构成乡村品牌系统的重要部分。
“树人、在地、格物”是乡村品牌构建的三部曲,乡村品牌中要通过人、地、物全面的互动和镶嵌来达到系统构建的目的。在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产业之间不断进行着优化重组、整合统筹,产业关系相互融浸,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需要用现代品牌理念去建设、传播乡村品牌,立足地域、去粗取精、取长补短,需要充分挖掘区域的各种资源禀赋,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差异化原则,找寻自然、人文、历史、物产的个性、要素、灵魂与价值。
(作者简介:李承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目前结对杭州市富阳区文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