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丨邵慧:从“一个人”到“一个团”,汇聚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特派员手记丨邵慧:从“一个人”到“一个团”,汇聚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08月21日 17:06:08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邵慧
我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老师,也是结对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这段时间,我驻村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村貌、主动摸需求、联动多方资源,与市、镇、村共同谋划浙江级首批文化特派员项目《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浙东红村”红色文化品牌2.0建设》。项目将通过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实现金色产业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意表达,最终实现将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将资源变资产、流量变“留”量。在此过程中,我聚焦宣传文化工作,承担“1+1+N”系列工作,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方式,汇聚团队力量,让校地资源形成合力,聚焦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7月11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学系负责人及学生代表一行十余人,前往我结对的余姚市梁弄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考察调研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考察调研合照。邵慧供图
当日上午,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余姚市润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四明山耕生态农场,与该公司负责人王文艳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双方就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实习、农文旅建设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还举行了“就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座谈交流之后,师生团队实地参观考察了四明山耕自然学堂研学基地、村口大树小酒馆、三平方咖啡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直观感受了农文旅新业态发展和乡村创业实践的生机和活力。
在四明山耕自然学堂研学基地座谈。邵慧供图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佩芬为余姚市润丰农业公司授牌“就业实践基地”。 邵慧供图
在梁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考察。邵慧供图
当日下午,师生团队又来到余姚市横坎头村,与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丰合乡村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思蒙等进行了座谈交流。会上还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今后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了新的平台。师生团队还走访和参观了横坎头“红芯”植物工厂及“大溪天地”零碳光影艺术营地。
在横坎头村红村会议室座谈。邵慧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来自2022级传播学专业的同学们异常兴奋,叽叽喳喳交流着所见所闻。陈蓓蕾同学说:“这里绝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之下的乡村。在农文旅创业者破釜沉舟的勇气加持下,农村焕发出了各种新业态。#周末有空,就来梁弄#这句宣传语很有网感,对我们很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憧憬起来。”
同学们体验“四明山耕”共富助农直播。邵慧供图
柯思彤同学说:“‘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这句话点燃了我心中的小火苗,乡村正在一步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振兴乡村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更是每一位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年轻人要与乡村共同成长,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四明山耕自然学堂研学基地考察。邵慧供图
陶晓敏同学说:“今天的调研让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的体会,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我们抛弃过去的一切、创造全新的东西,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
点击查看短视频
我能明显感受到,走进乡村的他们,和在课堂上、校园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访座谈中看到听到的人和事,让他们眼里充满了光,也相信这一段经历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此次考察调研和访企拓岗行动,不仅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乡村之间的合作联系,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打开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宁波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各个小组陆续进驻横坎头村,在结合本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践和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邵慧,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老师,目前结对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