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 | 李立:文化是影响,而不是改变

2024年08月21日 17:56:51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李立

青田夜景。李立供图

自从成为省级文化特派员,对于“文化是什么”的思考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伴随着我的脚步,愈发清晰。就如最近到访青田的经历,又令我生发了一些思考。

青田县有着浙江最多的咖啡馆,导游告诉我,青田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包括学校都有自己的咖啡机,我一听惊呆了。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青田人不喜欢喝茶呢?导游笑着揭晓了答案。原来青田是浙江最大的侨乡,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侨胞,侨胞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进出口商品改变了青田的经济结构。也是因为侨胞的影响,青田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从喝茶变为喝咖啡,这就是最典型的变化。青田的咖啡馆之多、咖啡品种之多、咖啡制作工艺之多、网红咖啡之多彻底征服了我。青田咖啡让我深深思考着这个问题:什么是文化?

从学术定义来说,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100种。至今尚未取得定论。英国学者泰纳“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也是一种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不过“生活方式”说是目前学界几乎较为肯定的共识。“生活方式”说的最大创新在于剥离了抽象的、绝对本质的文化讨论,把文化与人结合起来,将文化放置在了人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来综合观察和思考。“生活方式”让文化变成了灵性的产物,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对文化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文化也因此成为众说纷纭的概念游戏。我们在文化的前面加上了各种的名词或形容词,这些修辞术语看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乏善可陈。我们也曾下大功夫去改变文化的结构、形态,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各个艺术门类、各个行业之间差异太大,文化产业内部的不平等、不均衡现象尤其严重,尤其是当“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都在下行的时候,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更应该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守住花开见月明。文化建设不是跨越式的招商引资,而是渐进式的水到渠成,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文件的叠加,而是天时地利的结果,文化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发掘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文化才真正与具体的人、事、空间结合起来,才会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才是抓铁有痕的文化。

我所在的花园村是余杭区红色文化的摇篮,这里有着中共杭县的第一个党支部,有着中共西镇区委旧址,有着农民革命运动的星火燎原

传承红色文化,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是我作为文化特派员最重要的工作,这种擦亮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是强行改变而是相互影响。为了深入挖掘花园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与乡村职业经理人沈晓燕设计了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力图通过红色研学旅游、党性教育、干部任职培训等手段打造花园村的红色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花园村出发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我们力戒浮躁,行稳致远,让时间来给出答案,让红色文化在影响中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李立,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结对杭州市余杭区花园村)

责任编辑: 蓝珊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