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 | 高上兴:本地茄子本地栽
文化特派员手记 | 高上兴:本地茄子本地栽
2024年07月23日 16:43:55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高上兴
近段时间,我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开展摸底调研、思路梳理,并结合当地需求,和乡里宣传部门一道,开展了一些工作:一是和大均乡乡志编写团队一起,研究探讨乡志编写;二是针对大均村“民族书屋”、村文化礼堂的运营难问题,开展专题走访调研,并计划引进专业团队开展运营;三是和当地作家逐一沟通,确定了部分大均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选题,引导作家开展“文史研究式的创作”。
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想到一句景宁土话:本地茄子本地栽。这句话由3个词构成,每个词都有深意,我愿意拿这句话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与大均乡乡志编写团队一起走访在村退休干部。高上兴供图
第一个词:本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壤。在乡村开展文化工作,就不能不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习惯,否则就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文化特派员把乡村作为开展工作的主阵地,不仅要完成“1+1+N”项工作,更要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更深入全面地考虑一个乡、一个村的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转换,考虑这些工作对提升当地文化底蕴的价值和意义。落到如何去做,还是离不开本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没错,但“本地的和尚”念得也不错,特别是本地的老干部、老乡贤里,有不少土专家,他们懂文化、懂家乡,他们知道哪里有风景、哪里有深坑,尊重他们、用好他们,我们就能更好地为本地办事情。前些天,我们大均开展乡志编写,负责的编写团队,就比较认真地开展走访调研,挖掘和掌握到了一批情况,初步起草撰写了乡志提纲。我和他们一起交流探讨时发现,作为一支外地的团队,他们有着较深的学养,但对本地情况的了解,往往要弱一些。为此,我又给他们介绍了本地的老干部,并陪同他们去走访。走访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资料。可见,立足本土,用好本土资源,才能更好服务本土文化事业。
第二个词:茄子。茄子是这句话里的目的,本地也好,栽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茄子结出硕果。在文化特派员工作的语境下,“茄子”就是文化特派员里的“文化”。我在工作中发现,我们有些村里,村民也是有文化意识的,他们知道把一些诗词做到墙上去,也知道在石头上刻字。但是,有意识不等于能把事情办好。比如,墙上的诗词,标题里的词牌名不知道往哪里放,加个括号一放就完了。这些都是细节,但细节往往就决定了文化的品位。文化特派员顶着“文化”的帽子,那就不能丢掉文化的属性。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帮助村里提升文化品位,尽量不要干那种花了钱,还把事办坏了、办丑了的事情。我们要和村民一道,首先有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再把这种意识和自信提升为一种能力。
第三个词:栽。栽是一个动词。在文化特派员的工作里,动词是一种姿态。我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行之,开展调研和活动、挖掘文化资源、包装文化项目等,全都需要我们在农村一线去行动。栽同时又是一个过程。文化急不得,但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慢不得,在急和慢之间,存在一组辩证关系。急不得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基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特别是,我们在挖掘文化的过程中,有些资料的收集,需要一点一点去故纸堆里翻阅查找,有的甚至还需要有机缘才会出现。慢不得的是,文化特派员作为我省首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尽快摸索出经验来,在工作的推进上,不少工作又和当地的中心工作结合在一起,有具体的时间节点。有时候,一步慢,就是步步慢。这就需要“栽茄子”的心态,时间节点到了,就赶紧把茄子栽下去,一天也不能慢,这是急的做法。栽完了,就悠着点,慢慢为当地积累积淀文化的底蕴。有时其疾如风,有时其徐如林,乡村与文化双向奔赴,收获的季节会来的。
(作者简介:高上兴,浙江文学馆干部,目前结对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