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 | 李承华:处理好“活化、转化、教化”的关系
文化特派员手记 | 李承华:处理好“活化、转化、教化”的关系
2024年07月23日 16:29:56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李承华
派驻文村已月余,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工作。文化的多样与复杂构成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系统,不可孤立、片面、静止的思考文化,马一浮先生说,“形上谓道,形下谓器。礼主别异,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尔听斯聪”。也就是说,道器、礼乐不可二分,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获得智慧,两手抓才能发展进步。
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处理好“活化、转化、教化”的关系。活化是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研究文化基因和要素加以创新发展;转化是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技术和市场进行创造革新;而教化是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以文育人、以美塑形。三化结合是对我们文化特派员工作的系统要求,需要联动多方、倾听需求、因地制宜去协同推进文化工作。
座谈会。李承华 供图
在文村村举行的“省级文化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协同交流会上,我与市级科技特派员郗笃隽、镇级农村工作指导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难题,推动乡村文化工作与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科技特派员郗笃隽反映,他在平日进行农技指导时发现农户农企对于如何建立农产品品牌、改良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材料方面非常有需求。农村工作指导员说村民其实很喜欢一起跳舞,只是感觉没有更好的编排,失去了新鲜感。
这些实际的问题,我认为都是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现实需求,深入了解各方所需、所想、所难,将各方意见融合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系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文化特派员是“媒婆”,要牵线搭桥、互通有无、穿针引线、抱团发展。
调研走访。李承华 供图
在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深入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掘、推广传播文化,将其作为系统工程,立足长期主义进行思考,为村添彩、为村育人。广袤乡土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各具特色,需要打破地理概念,整合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派驻地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找到自然、人文、历史的个性、灵魂与价值。对我的派驻地文村而言,需要深入浅出地理解、表达“浙江味道 艺居文村”,解读自然(山清水秀)、活力(新质生产)、智慧(院村结对)、人文(状元故里)、和谐(三治融合)的关系。针对洞桥文村新时代状元文化开展内涵挖掘研究,进行品牌提升,构建“中国传统经典艺术+新时代状元文化”赋能的“[文]润文村”文化品牌矩阵。
深入挖掘洞桥、文村文化要素并开展一系列展览、研学、宣教和文创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结合当地文化开展活动,如系列绘画工作研学等,丰富文村文化业态,使村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提升乡村艺术文化整体素养,体现获得感、参与感,关键是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和相关社团,孵化文旅产品,授人以渔。
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推进实施,与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形成优势互补,系统构建文化从挖掘定位到落地执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和工作模式,撬动提升文化活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希望和各位文化特派员加强协作、互动,相互赋能,为乡村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幸甚至哉!
(作者简介:李承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目前结对杭州市富阳区文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