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制度何以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9月03日 16:38:44 来源: 作者: 通讯员 钮倩 方琳琳 杜茹佳 郑宣亦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浙江省率先探索建立“文化特派员制度”,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城乡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创新路径。这个暑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5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淳安县下姜村,调研这一制度的运行实践与基层成效。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合影。方琳琳 摄

下姜村位于淳安县西南部,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联系点。20年来,下姜村牢记嘱托,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绿富美”样板的华丽蝶变。近年来,村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但在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仍有不足,尤其存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不均、基层文化人才短缺、产业转化路径模糊等问题。

2024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首批1570余名文化特派员陆续进驻全省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服务内容涵盖文化传播、非遗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策划等方面。下姜村也迎来了省级文化特派员、省社科联规划处干部胡逢阳。在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深入下姜村各个角落,访谈文化特派员、村干部和村民50余人,回收有效问卷300多份,足迹遍布村里10处教育场馆和红色基地。通过调研走访、访谈交流与沉浸体验,深度体验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基层实践,同时,也在思考,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能担负起怎样的职责。

走村入户,沉浸式体验乡村文化

走村入户调研,捕捉制度落地“微场景”。师生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下姜村曾遭遇“文化空心化”,传统技艺失传、公共文化活动不足。文化特派员制度有效弥合了“人才缺口”和“资源鸿沟”,为乡村注入专业力量,重塑村民文化认同。“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充实!”村民凌幼姣接受采访时,脸上洋溢着笑意。她白天在蓝染工坊忙碌,下班就投入村里的舞蹈队排练,前不久还代表村里参加了淳安县乒乓球比赛。“以前农闲时常常无所事事,哪想到如今既能上班有奔头,下班还有乐子?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精气神儿都大不一样!”此次走村入户调研,不仅清晰捕捉到文化特派员制度在乡村的落地细节,更直观印证了这一制度对激活乡村文化、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作用。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蓝染工坊,围绕文化特派员带来的乡村变化与村民进行交流。钮倩 摄

沉浸式体验乡村文化,激发青年共鸣。团队参与“一滴水研学营”“不夜下姜”主题夜游、打铁花非遗表演等活动,体悟“饮水思源”的智慧,感受村民精神风貌的焕新,并用第一视角记录乡村文化的生动脉动,为文化特派员制度的传播提供了鲜活案例。

2025年暑期,下姜村推出“不夜下姜”主题夜游活动。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 供图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地协同路径。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但因扎根本地、紧贴产业、融通社区,在推动在地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下姜村实践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团队结合艺术设计与数字商务等专业,提出“设计赋能+非遗活化”方案:围绕文化IP设计文创产品,借助电商推广农特产,并探索建设“下姜村云展馆”。这些探索不仅回应了村庄发展需求,也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在下姜村文化特派员胡逢阳的推动下,镇村联动实现栀子花从种植、加工到文旅体验的全链条开发,提升乡土资源系统性价值。图为下姜村举办“栀子花”主题文创设计大赛。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 供图

以青年视角观察制度运行,把青春梦想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文化特派员制度作为浙江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制度创新,打通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实践团队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该制度在提升村民文化获得感、激发文化自信、塑造乡村精神风貌方面成效显著。

群众文化获得感明显提升。依托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参与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非遗“下姜红”狮城酒馆负责人郑成华回忆,驻村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刚来时就一头扎进村里,摸透了全村的“文化家底”:从传承百年的制酒技艺到濒临失传的打铜技术,都被一一梳理成册,成为活化利用的“文化清单”。不仅如此,在特派员的推动下,一支以年轻村民为主力的“岭上草帽宣讲团”应运而生。这支近80人的队伍,不仅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还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普及农技知识、电商技巧、法律常识及健康生活理念,推出的“二十讲”首批精品村课,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特派员结合下姜村“红绿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模式落地。以“栀子花”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IP,带动游客消费与产业升级。2024年,下姜村接待游客56.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2002年增长近19倍。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算过一笔账:过去栀子花产业附加值有限,如今通过文创赋能和IP打造,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将“校地共建、产教融合”融入文化特派员实践。此前,学校在宁海前童古镇打造“狮文化”数字IP和文创产品,在兰溪、浦江等地推动“设计赋能+非遗活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依托这些探索,实践团队在下姜村提出建设数字化展示平台、发展“非遗体验+乡村研学+数字传播”的设想,探讨如何助力“送文化”向“种文化”、“造文化”的转变。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青年视角观察制度运行,走访特派员、参与项目、深入群众,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制度创新的理解,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风貌。展望未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乡村实践,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基层所需,把青春梦想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