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1年,6万里

一位老党员的“源头”坚守
2014年07月10日 14:10: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包丽卿

  这是一个可以定格的画面。

  早上八点,一位老人往口袋里装满一个个叠好的塑料袋,换上一双雨鞋出门了。老人走在河滩上不时弯下腰,手里多了只鼓鼓的袋子。在遂昌垵口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每天15里路义务环保,11年来,6万里程,到底清洁了多少垃圾,他自己也说不清。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一位老人与一条河的故事。

  老人叫林水根,一位有着58年党龄86岁高龄的老党员,在一次健身走过程中,发现河道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垃圾。而作为瓯江源头地区和县城百姓饮水源头,垵口河道的保护责任重大。从此,老人开始了守护源头水的历程。

  因为热心,

  他是源头活水的守护人

  起初因为捡垃圾的事,子女和老人多次闹别扭,觉得父亲一大把岁数还折腾什么。可老人很执着:“环境改善了,对大家都有利,这不是好事吗!”每天的15里路,老人都要走上三四个小时,因为在河道里看到的垃圾他都要一一捡掉。以前一双鞋可以穿很久,现在没多久鞋底就被磨坏了。

  一个夏天的清晨,老人照常出门,突然,一阵恶臭袭来。老人寻着异味过去,发现水里漂着一头近百斤重的死猪,尸体被河水浸泡得鼓鼓囊囊,由于腐烂还引来了一大群苍蝇。因为拎不起也背不动,又没有任何工具,老人全凭一双手,一步一挪地将发烂发臭的死猪拖到对面的山上再埋到土里,而此时老人已是一身污渍、筋疲力尽。当我问老人为何要如此执着时,他说:“这水流下去,全城的老百姓都喝得到,不这么做,我良心怎么过得去!”

  因为执着,

  他是河道环保的快乐义工

  除了每天义务清洁河道,老人还当起了环保宣传员。一次学校放学,几个小学生随手把零食袋扔在地上,这可把老人急坏了。他立马跑过去跟孩子一遍遍地耐心劝导。捡起垃圾后,老人会给他们戴上顶“小高帽”,夸奖他们做得好。现在即便是调皮的孩子也很乐意听老人的话。

  起初,一些村民并不理解老人的行为,认为老人有什么资格多管闲事,还说起了风凉话:“天天这么干一个月可以拿多少工资?”“吃饱了没事干,是不是想出名?”“没一分报酬,我都86了,多做点事就多点心安。大家都夸垵口水好,我心里头就开心,脸上就有光呐。”面对旁人的议论,老人总是这样笑答。

  而自从得知五水共治活动后,老人的劲头更足了。

  因为信念,

  他是全民治水的先行者

  老人的无私和坚定换来了全村人的理解和认同。村民周樟梧说:“以前我也乱扔垃圾,现在就是看到一个香烟头,也会主动捡掉。”另一位村民红着脸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都做得这么好,还有谁好意思再不讲卫生呢!”

  老人的行为也潜移默化感染了周围的人,如今,护水、爱水、治水成了全村的男女老少的共同行动。

  现在的垵口,清澈见底的河水穿村而过,鱼儿嬉戏、水秀河清。难怪年初,一群河南游客来到村里,会不禁感慨:“这农村的水真干净!”听到这话,老人心里甭提多开心了。“有人说我傻,但只有源头洁净了,县城的百姓才能喝上放心水、健康水。我还能活几年,就再捡几年,一直捡到我不会动了为止!”站在自己走过无数遍的路上,老人治水的脚步蹒跚却更加坚定。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老人,懂得的知识可能不会太多,但对于治水的这份信念和坚定,让我们自愧不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想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好也是最真实的诠释。

  老人的这个故事,展示的正是我省五水共治的民间力量。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口号和标语,缺乏的就是像老人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治水好人好事出现时,是否更需反思自己,有没有真正俯下身、弯下腰、伸出手成为治水的一股微力量?当个人觉醒上升为全民行动,从政府倡导内化成社会自觉,激情奔涌的浙江大地,一定会真正实现400年前汤显祖笔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的唯美生态画卷。

(作者单位:遂昌县纪委,作者系浙江省第五届微型党课大赛二等奖得主)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