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姐”的侠骨柔情
“姚姐”的侠骨柔情
2016年12月26日 15:13:26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钱祎
一年有200天以上在外执行任务的姚春妹,为数不多的办公室照片
“姚姐”走了,走在2016年2月8日,这个原本应该团圆喜庆的农历大年初一,这样让人猝不及防。
那一天,各种悼念、缅怀纷至沓来,业界同仁们都向她表达哀思与惋惜。
那一天,“姚姐”最小的徒弟程少博正驱车前往丈母娘家,停车靠在路边,泪流满面。
那一天,20多位同事匆匆赶回单位,自发跪地为“姚姐”守夜,送她最后一程。
姚春妹,淳安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长,走时年仅51岁。翻开她的档案,没有高大上的学历,没有办过惊天动地的大要案,在她近30年的法律生涯里,她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守护着这一方热爱的土地,被大家亲切地叫作“姚姐”。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姚姐”的家乡,不想赘述她的成绩与奖励,只想通过她最亲密的家人和同事,还原这个普通女人的一生。
令人紧张的高跟鞋声
“姚姐”有一双带着“杀气”的高跟鞋,同事们都这么说。
“哒哒哒”、“哒哒哒”……每当急促的高跟鞋声在单位走廊响起的时候,执行员王华会仔细地竖起耳朵听:“三科过了、二科过了……完了,要走到我们科室来了。”
虽然嘴上叫着“姚姐”,但同事们心里挺怵她的。“姚姐”雷厉风行,对工作要求很高,骂起人来可不含糊。小到一个错别字,大到少了某个签名或该走的程序没走完,只要执行员们办事不认真,她就会发飙。
在“姚姐”手下,王华干活从来不敢大意。伴随着每天有节奏感的高跟鞋声,他渐渐能揣摩出“姚姐”的心思,今天她开心还是不开心,听高跟鞋声音就能听出来。
就是踩着这一双双的高跟鞋,她在近30年的法律生涯里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徒弟。
执行员程少博是“姚姐”最后一个徒弟,也是被她骂得最凶的一个。刚开始,他写不好用词严谨的法律文书,“姚姐”的一顿骂,让这个警校毕业的大小伙委屈得红了眼睛。
不过,骂归骂,说起“姚姐”,局里没有人不服的。她是淳安县人民法院建院以来从事执行工作时间最长的女法官,也是翻越山丘、深入田间最多的一位女法官。
在这个连男人都觉得辛苦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办案足迹踏遍了淳安县425个大大小小的村庄,经办了3000余个案件。
为了让程少博尽快熟悉业务,“姚姐”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半,带他跑完了淳安所有的片区。在师傅的严厉要求下,程少博迅速成长,如今在业务上已能独挡一面。
眼角滑落的两行清泪
如果不是那一次,程少博真以为自己的师傅就是个完完全全的“女汉子”。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和“姚姐”坐上一艘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中颠簸不止。一转头,他发现师傅脸色发白、手微微发抖,他赶紧去扶,触碰到师傅冰冷双手的那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她也只是个柔弱的、会害怕的女人。
“姚姐”柔情的一面,也落在王华眼里。2014年6月,王华在执行任务时遭被人暴力抗法,一把斧头正中他的左前臂背侧,尺骨断裂,肌肉群整体断裂,都能看得见骨头。在医院见到王华的时候,“姚姐”还没开口先流泪……爱人告诉王华,“姚姐”第一时间赶到家里陪她,不断安慰、劝解,“当时如果不是她,我妻子整个人都懵掉了。”
那段时间,“姚姐”像家人般忙前忙后,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现金交给王华的妻子,并四处打听、咨询专业意见。
其实,见过“姚姐”流泪的人不止一两个。与她共事多年的执行庭长田丰就见过好几次,他说,“姚春妹在工作中从来不怕得罪人,敢拍桌子、敢骂人,但其实内心柔软,很容易掉眼泪。”
因为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心,在她的手中几乎没有“找不到”的被执行人。她会用“小计谋”,操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说自己是送快递的、或是家里亲戚托人捎东西的,总是能把被执行人给“骗”出来。
无论案子大小,不管当事人带着多大的怨气,“姚姐”都会先给对方倒上一杯茶;看到家庭困难的当事人,她会动容、会流泪,会义无反顾地帮助对方。
病床上依然绽放的笑脸
2016年春节前,执行局来了一名当事人,带了两万元来缴案款。当事人说,案子一直由“姚姐”在跟进,前几天,他突然接到电话,“姚姐”嘱咐他以后联系其他执行法官,并给他留了对方的办公室号码。临走之际,当事人不停询问:姚局什么时候回来?谁知三天后,医院就传来了噩耗。
“姚姐”的病是在2014年11月的单位体检中被发现的,后定性为直肠恶性肿瘤。从那时起,“姚姐”的丈夫老余就守着她,奔走在淳安和杭州两地间,目睹了她经历的24次化疗。
脱去法官制服,“姚姐”只是一名普通女人。她有对家人的遗憾和愧疚,也有对生活的太多不舍和牵挂。老余说,她总以为可以在退休后多照顾家庭,但命运弄人,谁也没想到弥补的时间不再会有。
在老余眼里,妻子脾气犟、胆子大,是个让他敬佩的女人,同时也是个粗中有细、贤惠明理的好媳妇。曾经,当“姚姐”早出晚归、时常出差时,当“姚姐”在他面前“嗒嗒”落泪时,他也心疼不已,但妻子的毅力和坚强,让他选择了全心全意的支持。
从1988年结婚起,这对夫妻就没拌过一次嘴。老余说,“即使工作再忙、回家再晚,她都要将全家人的衣服洗好,早上起来做好早饭才去上班。她这一生非常不容易,我们家人都谅解,从不对她苛求。”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姚姐”的顽强,乐观时刻感染着全家人。在病房里,“姚姐”一家始终是最开心的,夫妻俩常常一起玩牌,“姚姐”依然笑靥如花。
在单位,当同事看到她日渐憔悴时,她说自己只是多吃了几块番薯干肚子痛,身体已经好了很多,让大家不要担心。正因如此,当记者想要找几张“姚姐”的照片时,她的同事们挑了好久,也没有挑出一张满意的照片。
“只有一次,她说她坚持不了了,我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我趴在床头跟她说,‘春妹,走还要抢吗?我也有走的一天,要是难受,就再用点药。’”在记者面前,老余,这个同样坚强的汉子明明红了眼睛,却硬是没掉下一滴泪。
责任编辑:徐曼丽- 2016-12-26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 2016-12-26 小岛上的“拐杖法官”
- 2016-12-26 “胡一刀”,所有人都在等你醒来!
- 2016-12-26 青春警魂 永远“在岗”
- 2016-12-26 “拼命三郎”拼到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