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新四军第十六旅为什么从苏南进入浙西征战?

2018年09月29日 14:06:53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重建新四军军部,新组建的新四军为7个师:一师辖第一、二、三旅;二师辖第四、五、六旅;三师辖第七、八、九旅;四师辖第十、十一、十二旅;五师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六师辖第十六、十八旅;七师辖第十九旅。

  1942年3月,新四军军部任命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为第一师政委,第六师部队归第一师统一指挥,但第六师番号不变。1943年1月,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王必成率领部分主力由苏中到苏南,在溧水县的佳山地区与第六师第十六旅会师。根据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二旅与第十六旅合并,仍称第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辖第四十六团和第四十八团。由此,便有了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和“第一师十六旅”的一个部队两个番号。

  日军为了改变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不利局面,1943年下半年在中国先后发动了赣北、滇西、苏浙皖边等战役。从9月30日起,日军2万余人分皖南、苏南、浙西3路进攻苏浙皖边。国民党第三战区在苏浙皖边正面战场共有15个团,均不战退入天目山区,3天内连失苏皖的溧阳、宣城、广德、郎溪4座县城,继而又失浙江的安吉、孝丰、临安等县城。苏浙皖边又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新四军第十六旅和中共苏皖区委为了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收复失地,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领下,于1943年10月初奉命向苏浙皖边敌后挺进。11月21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苏皖区党委:应广泛开展广德、郎溪、长兴和宣城之间的游击战争。“应切实保证对江北的战略联系,并有阵地的向南发展”。“应帮助当地党掌握武装,特别沿着溧阳山区向天目山地区进行对浙东打通联系的准备”。根据华中局的指示,第十六旅在郎(溪)广(德)地区一边作战攻克日伪军据点,一边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1月下旬,江渭清率领第四十六团和旅部特务营攻克新桥、漆桥等日伪据点;王必成率第四十八团收复了高淳东坝以后,即进入郎广地区。至年底,第十六旅旅部和第四十八团进驻浙西长兴仰峰岕和温塘村。

  1944年初,苏皖区委将苏南全区重新划为郎广等4个分区,设立4个地委,郎广地区辖长兴等4个县。2月,中共长兴县工委建立,3月,又成立了长兴县抗日民主政府。苏皖区党委和苏南行署机关也迁至长兴仰峰岕,仰峰岕成了苏浙皖边区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8月,第十六旅主动对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发起长兴战役。长兴战役取得胜利后,新四军控制了整个太湖西南岸地区。

  第十六旅南下苏浙皖边近1年间,在地方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主动打击日伪,反击顽军进攻,1944年全年共作战1242次,攻克据点80处,毙伤俘日伪军6723名,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收复国土500余平方公里,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7750余人,地方武装4670余人,为迎接江北新四军主力南下,向东南发展,开拓了前进的阵地。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