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经典屡被翻拍的意义——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观后感

2017年04月11日 14:14:25 浏览量: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枕 流

20160820145427_mnVLu.thumb.700_0.jpeg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也是第134届直木奖获奖作品,曾被日本、韩国的电影人搬上大银幕。该作之所以拥有无数拥趸,就像直木奖评语所说——“它把骗局写到了极致”:一个看上去静默、卑微的中学老师,其实是个百年难遇的数学天才。当他所爱的女人为了保护自己和女儿失手杀掉前来骚扰、勒索的前夫后,这个绝顶聪明的老师为之处理好了应对警方调查的一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还用匪夷所思的极端手段,把自己的所有后路堵塞,为的就是能让心爱之人从该案件的嫌疑中全身而退。

  此次,《嫌疑人X的献身》的再度影视化,在观感上自是很难有新的突破。该片重剧情,基本不需要高新特效(如3D技术)来如虎添翼,甚至犯罪现场部分还要避免出现过于血腥的镜头。众所周知,翻拍经典小说往往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二度创作的影片鲜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况且,日版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已经非常精彩了。可“演而优则导”的苏有朋还是按照自己理解,诠释了这个经典故事。东野圭吾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悬疑外衣下的社会解剖和人性探索。这部电影中能发人深省的“点”很多:对石泓这份纯粹的爱情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奋不顾身去拯救爱人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唐川最后揭露真相,叫陈婧自首,令石泓功亏一篑的行为是正义还是“多此一举”?追根索源,这一切悲剧的起因是什么?代表社会正义的法律真的实现了对弱者的全力保护吗?……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见仁见智。而我个人觉得,全片最冷酷的一句台词不是石泓的,也不是唐川的,而是被害人傅坚破门而入后,一面对陈婧进行暴力威胁,一面咆哮的:“你去报警啊,警察才懒得管你这女人的破事呢?”那么又是什么促使石泓铤而走险?文艺青年们会众口一词地回答:爱!其实不全是。石泓熟谙显性、隐性的社会法则。他深知一个流浪汉的“失踪”会是警察探案的盲点。他也明白没有社会亲缘关系的人最是弱势,他们卑若草芥,贱似蝼蚁。于是他采用了“将一个函数题伪装成几何题”手段作案。中国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承袭了原作中的很多东西,也做到了相当可贵的一点:用艺术的生动形式彰显出文学作品中对残酷现实的犀利嘲讽。

  古希腊的悲剧大多是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不可违逆性造成的。而东方悲剧里一定会有善恶分野。如果从道德观察的角度,在中国语境下的思维去看这部《嫌疑人X的献身》,我们会看到:社会悲剧里的诱因远比上述两种观点更为复杂。比如,观众都觉得傅坚是死有余辜。因为大多数人内心信奉正义更胜于法律。有人甚至会提出,为什么唐川不能向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罗学一学。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罗就杜撰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罪犯,而放跑了真正的十二个杀人者。因为被杀者本就恶贯满盈,不值得同情。可须知,《嫌疑人X的献身》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其实是完全异质的。石泓献身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罪恶。“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的情话听上去固然动人,可如果在正义的天平一端挂上那个无辜者的生命,那么站在石泓这一边,被他“纯粹的爱情”遮蔽双眸的人又该如何面那流浪汉罹难时的痛苦?从某种角度而言,杀人者石泓和被杀者流浪汉同样是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底层。石泓本应是科研单位求之不得的一个天才,结果却陷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现实泥淖中。他爱陈婧,可像他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又落魄又自卑的中学小教员根本无缘进入陈婧的生活。正是偶发的案件给了他用自身才华保护心上人的机会。所以即便前面是深渊,他也甘愿跳下去。尼采说过:“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影视剧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善的熏染,智的启迪,也可以让你看到宛若多棱镜般的社会现状。苏有朋翻拍《嫌疑人X的献身》表面上看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将东野圭吾的作品搬上银幕”,其实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中国电影人正在努力通过将优秀悬疑题材小说影视化的手段,令更多受众情感、道德、法律相互纠结缠绕的人性困境进行深度思索。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