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老北京实用指南》老北京的“纸上身影”

2017年03月30日 13:11:23 浏览量: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2017-03-29_104745.png

  《老北京实用指南》

  1921年,瑞典人喜仁龙经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

  喜仁龙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沈泓、聂书江编译,广东人民出版社)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的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等翔实可靠的文献。

  对于喜仁龙做出的贡献,侯仁之先生认为:“作者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在我们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而他自己从实地考察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就充分地流露出来。他高度评价这组历史纪念物,同时也为它的年久失修而伤心。在考察中,他的观察细致、记载不厌其详,这是十分可贵的。”

  相比于喜仁龙注重建筑艺术,徐珂编纂、孙健校订的《老北京实用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注重于老北京的全貌。书前面有二十四幅照片(第一二页散失),分别是国子监、北京大学、观象台、正阳门、景山、北海、中海、南海、颐和园、陶然亭、天坛、戒台寺、碧云寺等老北京照。该书内容分为十部分:一地理;二礼俗;三法规;四公共事业;五交通;六实业;七食宿游览;八古迹名胜;九杂录;十地名表。仅从这目录中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上个世纪初老北京面貌的百科全书。例如“实业”篇,列出了北京老工商企业的名称和所在地;“食宿游览”篇,列出了旅社酒店的名录;“交通”篇,列出了京绥铁路、京汉铁路各站车票价表;“杂录”则刊载了会馆、报社、医院、教堂及部分名人名医的住址和电话;“地名表”更是以笔画为序,像词典一样排列了北京所有大街小巷……岁月流逝,代表北京特色的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如今已经难觅踪影,《实用北京指南》可以用来查询民国初期的老北京面貌。

  学者定宜庄的口述史著作《八旗子弟的世界》(北京出版社)则补充了历史的缝隙。这本书收入了八篇口述,被访者均为男性,将内城旗人后裔按照性别区分并各自成卷。定宜庄认为,这使原先只是按居住的不同地域或不同人群所做的分类,呈现出了另一种样貌,独具特色的京味儿。在八旗的男性与女性身上,有不同的体现,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这两个侧面,几百年来同处于八旗制度中,既相辅相成,也不可分割。这部书以男女区分之后,也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特点,简言之,对于旗人妇女,作者的访谈更关注的是她们的人生经历;而男人们的讲述,则在人生经历之上,更有关于“京味”文化的种种生动描述,吃喝玩乐、花鸟鱼虫、饮酒唱戏、斗鸡走狗、比拳掼跤、走会拜祭,无所不包,却又与宅门的生活趣味迥异。这些口述内容,既印证了一些历史研究已有的结论,同时提供了更为鲜活的烟火味。

  例如,历史学者早就指出,清代满汉畛域明显,满族官员更受信赖,汉族官员一直被“限制使用”。傅耕野先生的口述证实,他的大舅爷松寿(满族人)就受到了慈禧重用,由工部郎中依次升迁为陕西督粮道、江西巡抚、河南巡抚,然后是闽浙总督。傅耕野先生的父亲傅谦豫,晚清曾做过驻法国参赞兼西班牙公使。1908年美国舰队访华,清朝政府曾派傅谦豫去接待。据《申报》1908年12月4日报道,最初接待费为40万元,后来上升到136万银元,很多账目不清。可笑的是,仅破一项,就花了14万银元。傅耕野先生认为,清政府派父亲去这样的肥缺,明显是让他从中大捞一把。但他父亲不会搂钱,临卸任,还是他母亲找到麦坚,麦坚给了500两银子。傅家就用这笔钱盖了7间房。再比如,满族女性在家里头权势大,傅耕野先生两个姐姐出嫁,家里都置备了厚重的嫁妆。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和立体。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