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艺与禅心》:器物存情

2017年03月16日 07:19:12 浏览量: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陈镭

  《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

  浅草 著

  文汇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对于沉醉茶酒之间的人,唤醒记忆是需要钥匙的,这把钥匙,也许是江天白雨间满画垂钓蓑衣的骨瓷白杯,也许是返乡祖居里儿时手持的拨浪鼓,也许是千山万水间街头裁缝的细密针线。《手艺与禅心:寻访中国匠人之旅》写下的手艺活儿中,凝聚着健康的生活之美、亲切的故土之爱。如作者浅草所言,在“不小心读到”日人著作之后,“不仅发现了中国也有最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体验过的最好的游走中国的方式”。在江南与西南的足下游走,带动起《手艺与禅心》的创作意欲。

  在柳宗悦、盐野米松等近乎散文的日式手艺之美刺激下,《手艺与禅心》广罗建水陶、越窑青瓷、斫琴、翡翠雕刻、核雕、海派旗袍、缂丝、瓷胎竹编、折扇制作、龚扇(竹丝团扇)、银匠、乌铜走银、个旧锡器、滇滕古纸、团扇、紫砂壶、桃花坞年画、精细竹编、苏绣、玉雕计二十种我国传统手艺、二十位杰出手工艺人,以温情的目光记录匠人人生,《手艺与禅心》是匠人之心与文人之笔的合力贴心之作。

  所谓匠人之心,有“运斧成斤”基础上的人生体味。从技术到技巧,从技巧到技能,如柳宗悦言乎匠人,“成千上万次的反复使他的手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再从自由中产生出非凡的创造。”在近乎无穷的单调磨练中,劳动的自然韵律形成潜在的“大道”,这一造物过程,是在不断地打散、重组中形成人类利生的崭新事物,在最有利于日用之中体现造物之美,微缩验证着马克思式人化自然的创造意识。

  手艺制造之物既在山川风土中形成,祖国辽阔的土地与物产,赋予着匠心外的人生。无论是以物造物的匠人,还是使用手艺器物的巷陌家庭,都是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所谓文人之笔,就是以知识者平等而冷静的目光,在沉实的记述中自然透露手艺蕴藏的“人”与人生日用人情之美、追求由技而艺的极致之美,这种美,因紧贴器物日用之“用”而呈现出朴实的健康之美。“平常”成为日用器物之美的关键要素,附着于生命本体的“滋润”“亲和”成为内在的美感渴求。若桌椅之造型、壶勺之体貌,在漫长的生活进化中汲取“用”之体验,遂成合乎人体需求之造型,如同业界前辈姜今在《散朴篇》中论,“材料、制作、功能本身就要求美与用的矛盾的统一。古人早已认识到这种美的转化作用;陶瓷、青铜器、壶耳手柄的装饰造型,美就体现在功能之中。”是“合用”“宜用”中,自然生发便利人生、滋润生命的亲和之美。人人俱要生活,这种信念凝聚在手艺器物与匠人的手中,使貌似微小同质的生命集结起来,汇化人世之大美。这种美,诞生于生活的厚土洪流,回归于此域之众民心魂。展现生生不息的造物审美,正是文人之笔走向厚实的民间日用、走向深厚的民艺审美的表现。

  匠心文笔之外,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手艺中凝聚的清空安宁禅心,也是《手艺与禅心》胜处。百余幅手艺现场图片,文图相映,情景相接,依稀勾连起手艺制作内质的气场。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