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与大学生谈小说
毕飞宇:与大学生谈小说
2017年03月15日 08:19:34 浏览量: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魏沛娜
▲作家毕飞宇。
▶《小说课》毕飞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3月
近日,知名作家毕飞宇最新作品《小说课》甫经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引起很大关注。该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从事小说创作逾三十年的毕飞宇有意识地避免了学院派的读法,而是用极具代入感的语调向读者传达每一部小说的魅力。据悉,其中部分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
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
回忆起自己在南京大学开系列讲座授课时,毕飞宇表示,他的重点是文本分析,假设的对象却是渴望写作的年轻人。所谓“假设”之意,其实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有多种式样,有美学的分析,有史学的分析,而他所采取的是实践的分析。“换句话说,我就是想告诉年轻人,人家是怎么做的,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说’那个高度的。老实说,我做实践分析相对来说要顺手一些,毕竟写了那么多年了,有些东西是感同身受的。”
毕飞宇讲到,作品是作家写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作家,从“构成”这个角度来说到底需要哪些要素,这个也没有固定的说法。“‘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说到这里我的话其实也就说明白了,我在讲解小说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围绕的就是作家四要素。它是不是合适?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它也许比‘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说。是的,我渴望年轻人更接近一些。拿着望远镜去阅读小说,我们很可能什么都看不见。”
在毕飞宇眼中,“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为“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但是他也想强调,“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
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
记者看到,在《小说课》中,毕飞宇将自己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那些欣喜、感动、惊讶甚至战栗与读者们分享。作为一名从事小说创作三十余年的作家,毕飞宇面对人类历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时,往往独具慧眼,他的《小说课》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文学海洋上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读蒲松龄的《促织》时,毕飞宇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蒲松龄在极其有限的1700个字里铸就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读《红楼梦》时,他认为:“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因为反逻辑,曹雪芹的描写往往很虚。有时候,你从具体的描写对象上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的真实内容,你要从‘飞白’——也就是没有写到的地方去看。所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自己曲径通幽式的解读,毕飞宇认为:“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从作家经验出发解读经典
《小说课》也是一本关于创作的书。毕飞宇既扮演了一位专心致志的读者,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他坦言:“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熟谙小说创作技巧的他,从自身“作家经验”出发,另辟蹊径,一次又一次地摩挲着,甚至拆解着一部部文学经典,试图揭示这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读蒲松龄的《促织》时,他谈到了小说创作中的“抒情”:“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读汪曾祺的《受戒》时,他谈到了小说创作中的“分寸”:“小说的分寸感极其不好把握,它同样需要作家的直觉。可以说,汪曾祺其实是怀着一腔的少年心甚至是童心来写这一段文字的,这一段文字充满了童趣,近乎透明了。透明总是轻盈的,这才轻逸,这才唯美。”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课》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中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对于本书,丁帆、王尧评价道:“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3-13《廊桥遗梦》作者离世 “造梦人”走了...
- 2017-03-13清代女性如何接受《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