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潋紫:甄嬛如懿背后的“双核”女人
流潋紫:甄嬛如懿背后的“双核”女人
2016年12月20日 15:06:11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写作是可以随时停下的事
“因为《甄嬛传》,他们说我少年成名,一切都蛮顺利!有一段,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动力是什么?契机是什么?然后由我的作品对我个人做出各种各样的揣测。其实对于我,就像是走在一条路上,忽然看见旁边路上花开得很好看,那就去看看好了,喜欢写就去写。当老师才是我的方向,是我一直要走的路,我没有偏离过,写作是业余的。”
从小就喜欢语文。上了大学读中文系,每年拿奖学金,大二就修完了主要的学分,大三大四就很轻松。写作对她是自然而然的事儿,写点随笔,抒发点小情感、八卦下名人,一切也是随心而已。“其实我对化妆品的研究远多过写作。寒暑假就在商场打工做品牌销售、卖护肤品。我记得有一个下午就卖了一百来瓶呢,很厉害的。卖护肤品比写作适合我……”她低头轻笑起来,好像想起那一段让她觉得轻松愉快。
卖护肤品时,她也喜欢在柜台后看来往的形形色色的人,通过他们的只字片语去揣摩他们的人生:看起来风花雪月的女人为了纸尿布的性价比,蹲在地上算得满头是汗;敦厚老实的男人带出来买首饰的女人并不是妻子……“我对人、对人心还是有好奇心的。而无论小说剧本,也还是写人。”
她喜欢读历史,中国的史书里,除了少数极其贤德或是祸国干政的女人留下些痕迹,那些帝王将相身后的女人,多只有冷冰冰的姓氏或封号,连名字都没有一个,她们似乎没有机会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被记录。“我不喜欢,所以就想自己去写她们的故事,每个坏女人都有她闪光的点;每个好人也有她不堪的一面,我想写写她们的日常。”
于是动手写,没有规划,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写完,她只是去写。小说放在网上,渐渐有了读者,渐渐读者多了。也曾为了读者的催促,日更6000字,写得疲惫不堪。后来自己想明白,写作是私人化的表达,只该想写才写,不想写就丢下,没有必要为满足别人而消耗自己。
《甄嬛传》拍到一半,约她写剧本的影视公司就纷至沓来,各种各样的建议也纷至沓来:别写小说了,直接写剧本赚钱呀;别写古装了,写点现代戏,易写好卖呀;趁着现在火,赶紧多写点呀。
“我想写什么、我什么时候开始写、我怎么写,都应该是我自己想写,对不对?我为什么要听你们的?我为什么要赶紧?我又不等米下锅。我是有工资的人呀,学校每个月都按时发三千块给我的。我又不着急,我十年才写两部书,我为什么不自己选择题材?我为什么不坚持自己?我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节奏去走?为什么要被资本和商业来操作?”她慢悠悠地啜茶、慢悠悠地说,一连串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却有凛然难侵的气势。
“《如懿传》就是蛮传统的写作了,我全部按自己的意思写完了才给出版社。因为不着急,所以不会被左右呀,我想写小说我就写,我想做剧本了我才做,碰到合适的团队合适的演员我再拍。”
她轻描淡写,“写作对于我是件可以随时停下的事情。我可能随时就不写了,如果觉得我没有力量左右人物,我就不写;要是做编剧,我如果不能护得我笔下人物周全,就不会把他们交出去。”
从小说到剧本苦痛也享受
“写作这种东西,写小说包括剧本的前期状态都是个人的,封闭的。小说你可以按自己的心意随性去写,有的东西你也可以含糊,留给读者去想象。但剧本每一个点都要明确,不然演员没法演。这个戏没有上的时候,剧本交了,公司觉得满意就好。但后面,导演介入后,要按导演的想法走一遍;演员介入了,要贴着演员的个性再走一遍,一遍遍地修改对我来说很痛苦。”
《如懿传》的剧本从2016年3月开始调整修改,加减人物、增删情节,100多万字的剧本,逐字逐句地调整,删节了十多万字,“小说里好些段落文字你写出来很喜欢,但为了拍摄的需要,你得割舍,断舍离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
2016年8月,《如懿传》开拍。她上课放学,日常宅来写作的状态就不再能如常保持,“主要是剧本的处理,现场的沟通,因为拍摄的时候随时会有各种问题发生。8月开机我去了一次,9月转到内蒙古我也去了,苏州余姚都去了。到了横店,十天半个月就要去跑一趟。一般8点半我第一节语文课上完,出发到横店10点半,现场看剧本,中午在片场,夜戏拍得差不多,晚上11点半回来再备课。”
“通常现场会处理什么样的问题?”
“你比如在苏州,那天有场大戏,走戏的时候发现所有演员都按位次坐好后,两个主演的位置和群演距离太远,没法按照想象地去说一些私密的话。所以就赶去了,现场读剧本,所有演员调位置,改台词,弄完拍完,非常晚,人很难受,身体上有点吃不消。”她两手撑在桌上,手指顶着额头,吊捎起了眼眉,像是提振着精神。
改编《甄嬛传》时,没有人告诉她小说改编成剧本是很费劲儿的,她就那样从零开始做起了编剧。“我从没觉得难。我想文学是描述,那你把这些变成对话场景情节,适当做些加减法,那就可以了。第一次写,一集写了12场戏,还有好些心理外貌描写。导演(郑晓龙)告诉我,你一集至少得写35到40场戏,内戏外戏日戏夜戏,把所有心理描写变成对话。等于他做了我编剧的启蒙老师。之后就开始写,写完就拍,日以继夜地拍,我怎么写他怎么拍。”
电视剧《甄嬛传》成功了,大家都说她本子改得好,她就更不觉得自己从小说过渡到剧本有什么障碍。直到几年后,《如懿传》开拍,有人诚恳地告诉她,她在改编剧本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剧本里还是很多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情节,太文学化,没有考虑演员的演出,没有考虑现实拍摄,没有考虑到受众的状况……
初听这样的建议,她有些抗拒;细细消化了那些言语,她意识到,不断地修改不断地磨戏,辛苦后受益者是自己。“你的东西要靠演员去呈现,也许演员不能成为如懿,但她要像如懿,如懿也要更像她。假如是章子怡演,那她的如懿会更倔强;如果是小宋佳,她可能更刚烈;如果是赵丽颖,那可能更娇俏一些……当定下这个人物是周迅演,你的剧本就要根据演员的特质调整,向她靠拢,如懿也要像周迅,对不对?周迅的执着勇敢,她的痴情,她为爱不顾一切……”
围读剧本,和剧本顾问不停地一句句对台词,角色代入,调整、磨合……剧本初期自我封闭的写作状态被打开,原来黑的屋子里有光照进来,“当有非常权威又专业的人,陪着你一起去创作时,那种准确、直接、互相给予灵感的交流是很愉快的。”
当那些想象的创作进入到实际的拍摄,那些躺在书里的文字,变成了画面,小说里的人物变成了真实的存在,“演员读得懂你的东西,把她演绎出来,她用自己的才情灵气让你看到超乎你想象的好,你在现场看着,真的很动人、很享受、很过瘾。”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13村上春树:“飞鸟”作家更善于衔拾日常
- 2016-12-13网络写手现状:顶尖作家月入几十万 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