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飘二代》:我们奋勇向前 逆水行舟 却永不停息地回到过去

2016年10月20日 09:28:02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景文

  《飘二代》作者:王若冲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飘二代》是我近几年遇见的少有的惊喜之作。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王若冲,她用自己善感的心,叙写了飘二代“李锦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生活。书里有青春的一切,又远不止于此——北京户口、北京名校、考试黑幕、学霸自杀、黑色童年钻石人生、官二代的绿灯、富二代的困惑、早恋怀孕……《飘二代》不仅是一部青春成长录,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映射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的生活:上世纪的理想主义精英、改革初期为梦想而漂泊在北上广的飘一代、社会剧变中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新型教育下的学霸学渣们……这是飘二代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大变迁的时代。

  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说中各类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叙述者“我”——李锦怡,从幼儿园开始,就过着飘二代的生活。没有北京户口,却求学于一所非富即贵的北京名校。李锦怡自认为是丑小鸭,她学习成绩一般,外貌一般,却善良、敏感。她敏锐观察着自己遇到的老师、家长、学霸、学渣、富二代、官二代……小说以李锦怡的所见所感徐徐展开。

  富二代王尚,叛逆而不乖张,老师让坐操场,二话不说就去了。她大气、慷慨,讲义气,花了几百万给全校2000人换高级床铺,但是——“等你们用几年后,我也不会让学校占便宜,我会捐出去!”王尚真实坦诚,和闺蜜李锦怡聊自己几千亿身家的爸爸,他的时间几乎都用于喝酒应酬。爸爸和妈妈离婚,身边无数漂亮女人。但王尚尖酸刻薄地说,虽然情人们对作为独女的自己很关心,但其实都只是想借此和父亲结婚,从而再生富二代,并以此获得巨额家财。王尚有着无比优渥的物质条件,貌似强大的背后却依然潜藏着青春的孤独,缺少父母关爱。

  官二代陈清苒,几乎就是一个黑幕的代名词。她学习并不优秀,但人长得漂亮,是学校接待外宾,对外交流等各种面子工程的宠儿,各种比赛、交流等活动,也一路绿灯。她的绿灯无形中阻碍了那些出生于平常家庭、却极为勤奋努力的学生,比如卢敏欣。

  “卢敏欣只是想做第一名”,可是她总被学霸染秋和官二代陈清苒挡在前面,这是永远不可能翻越的大山,她永远都只能是第二名。各种羡慕妒忌恨的事情都做过,这位普通家庭的学霸,在同学眼中并不是可爱的人。但卢敏欣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纯净和骨气却让人刮目相看——当卢敏欣被黑幕,不能上重点中学的时候,卢敏欣的家长也下定决心找关系让孩子上好学校——可是戏剧的一幕出现了,当名校附中的工作人员找校长提档案的时候,卢敏欣得知后暴跳如雷,“我不知道你们找了什么人花了什么钱,但就算你们花了一百万让我进名校,我宁愿什么学也不上,也坚决不走后门!”就这样和自己的父母大战三天三夜,最终父母在“走后门就不上学”的正义凛然面前妥协了。

  小说着墨最多,叙写最有感情的,是天才少女染秋,染秋天赋异禀,考试永远第一,是一尊独孤求败的学神。她从小就被国家项目重点培养,征战各国,斩获国际金牌无数,五年级起就不断有世界顶尖大学邀请提前入学,初中入学时就读完了一本康德的德语原著。就这样一位让无数人艳羡的学神,因不愿成为学校国际荣誉的工具,得了抑郁症。其实,染秋真正热爱的是钢琴,只有在钢琴中,她才能“让生命感到美丽和幸福”。就在染秋想通过钢琴比赛获取国外名校录取名额,而不是通过学习考试的时候,染秋唯一一次自主选择却引来母亲以死相逼,染秋不堪压力,自尽于未名湖。染秋生来光环无数,却无法照亮哪怕是一架钢琴。

  小说中写各类老师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化学老师赵海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退休又返聘。没有哪位老师的资历能和他比,也没有人能用他的风格来上课。海阔“不能容忍任何错误”,对同学们极为严苛,事无巨细指点同学,有同学被骂哭,可是“课上被老爷子骂哭了,下课了抹抹眼泪,心里继续想,这老爷子真牛逼,因为赵海阔讲得真是清楚啊。”同学们月考化学拿下年级第一后,赵海阔在班主任面前夸同学们:“你们龙班这帮小兔崽子,真tm行!”于是同学们以为化学课上,赵海阔会当面表扬一下,没想到一上来就问了几个极怪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赵海阔叉着腰指着我们大声说:‘我就是要打压一下你们嚣张的气焰!’”在严苛凌厉的另一面,资深教师赵海阔是时代剧变的见证人,他上山下乡,笃信理想,坚守岗位。目睹中学几十年变化,一直怀念八十年代名校的清廉勤勉,为现今“乌七八糟”“走后门”的名校痛惜。

  黑色童年能获得钻石人生吗? 不仅这一代人李锦怡,染秋,包括钢琴老师刘彧在内的两代人,都面临这样的困惑,都面临着学习与爱好,事业与爱情的矛盾。染秋优异的学习反而成为她追求梦想的绊脚石,当染秋偷偷获得钢琴赛第一名,马上就要达成梦想时,却被母亲以死相逼,断绝钢琴路。李锦怡学习成绩和钢琴成绩一般,虽然非常热爱钢琴,但要做出选择时,连自己都没有勇气选择钢琴作为专业学下去。自小也是学霸的刘彧,早年放弃了学业,选择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用黑色童年换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一路顺畅,成绩优异,可就在巅峰时期坠入爱河,也因此被除去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名单,而她深信的幸福爱情也并未开花结果。就这样遗憾地失去做成钢琴家的机遇。刘彧几次可以在上海北京落户,可最终未能成功,成为北漂……

  再看看李锦怡的妈妈林音和,本在广州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后来去北京发展,为女儿谋得重点小学的入学名额,可是单位承诺的户口问题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自己作为飘一代,因为梦想,一直希望在北京扎根,却最终未能如愿,女儿也因此成为飘二代,不能参加高考,而是考托福、SAT上国外的大学。而且,“美国高考也可以作弊”“申请大学也是一场秀”。这一切,似乎应验了书中前言引用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句话:“我们奋勇向前,逆水行舟,却永不停息地回到过去”……

  天才的殒落,美丽的消逝,友谊的流散,朦胧的爱情,梦想的艰难,现实的无奈……各类人和事,细细读来,让人伤感和惆怅。

  我经常为书中的一些情绪打动,经常从中找到自己青春年月中某位师友的影子。相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为这部作品共鸣,因为这不仅是一部青春成长录,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大变迁,映射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的生活。——赵海阔代表了上世纪坚守的理想主义,林音和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飘一代,富二代和官二代为当代社会特权阶层,钢琴老师刘彧是黑色童年换取钻石人生教育信条的第一代人,学霸学渣都是新型教育下的少年状态的各种呈现……

  这些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虽然也许作者自己并未刻意为之。小说隐约向我们提出很多需要思索的问题:城市化推进了人口流动,改革加剧了社会变化,贫富,教育,社会资源重新整合,可是,以城市户籍为代表的资源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学业和爱好真的是矛盾的吗?成功和幸福是矛盾的吗?没有成功可否获得幸福?为了成功我们可否守住底线?我们需要染秋,以此来换取集体荣誉,可是染秋自己的幸福谁来负责?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需要用什么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

  可以说,小说透过一位九零后非京籍学生在北京的生活状态,映射出中国社会几代人的生活,也表达了对友谊、青春、梦想、人生和社会的种种思考。作者的笔触是写实的,也正因写实,描述了梦想的艰难,现实的无奈,字里行间有一种忧伤的悲情色彩。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全书的对生活的热爱,追梦的勇气——小说有很多戏剧性却真实的描写,它给我们带来愉悦,以及直面现实的积极力量:一直做梦都想做第一名的卢敏欣,自己被黑幕失去上名校的机会,父母走关系让她去名校,她却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坚持“走后门就不上学”和父母抗争;为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名额差点走黑路的班主任张成遥,最后终于顶住各方压力,坚守原则,尖子生们也守住了底线;飘二代的同学们,最后或出国,或被名校提前录取,终于各得其所……追梦需要勇气,也需要底线,小说坚持了一份理想精神,留给梦想一个纯净的空间。

  若冲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优秀的小说、纪实的社会学文本。在前辈作家熟悉于农村叙事,文革叙事,而新生代作家叙写都市模式尚未成熟,青春文学又泛滥穿越、言情、武侠、二次元等虚幻作品的时候,若冲的严肃写实青春文学,无疑是一股清流。作者以成年作家无法切入的当事人视角,无法还原的青春笔触,纪实地严肃地写下了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这批少年人,他们在都市化进程中飘摇,在“黑色童年换取钻石人生”的信条中成长。 以飘二代为标签的李锦怡和同学们,虽有遗憾和迷茫,但同时也是幸福和无比努力的。他们为现实而反抗,为自由而挣脱,也因梦想而努力。其实,反观我们自己,我们都是李锦怡,都是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为梦想而漂泊的一代人,都在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剧变中迷惘,却依然勇敢无畏地、永不停息地向前。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言:

  手中捧着一盏灯

  并不是因为要投奔光明

  而是要用它来直面黑暗。

  青春从未有过提纲,

  但我不用怕。

  【书籍信息】

  书名:《飘二代》

  作者:王若冲

  定价:29.80元

  出版日期:2016-9-27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若冲,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现为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学生。非典型九零后,二次元逃兵,腻歪一切模式化写作。曾为搜狐、《读库》撰稿。

  内容提要

  自小出生在广东的李锦怡,从幼儿园时就开始了“飘二代”的生活,没有北京户口的她,随父母来到北京求学生活。北京名校的生活,注定充实丰富而青春激荡。语言风波、师生互整、官二代、富二代、考试黑幕、学霸自杀、早恋怀孕……李锦怡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见证了北京新新一代的青春成长。父辈远离故土,自己又远离故土,不断地更换环境,更换同学老师,更换朋友,青春飘荡,自认为是“丑小鸭”的李锦怡,她的青春既充满了欢乐和幸福,也不乏遗憾和迷茫。但李锦怡和同学们,都因梦想而努力,为自由而挣脱,为青春而反抗。

  作者在书中不仅表达了对友谊、青春、梦想、人生和社会的种种思考,还关照了中国教育的某些现实。作者用写实手法塑造了风格各异、真实生动的教师形象,也对中国教育现实提出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究竟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

  《飘二代》呈现了九零后非北京土著在北京的生活状态。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信心和勇气。就像作者诗中所言“手中捧着一盏灯,并不是因为要投奔光明,而是要用它来直面黑暗”。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