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文学中发现一个“想象共和国”

2016年09月26日 07:54:45 浏览量: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李福莹

res01_attpic_brief.jpg

  对很多人来说,“德黑兰”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词。一提起这个地方,我们习惯性联想到美轮美奂的清真寺、充满异国色彩的波斯遗址,以及头戴头巾的少女。而对从小在德黑兰长大的阿扎尔·纳菲西来说,这个地方意味着更多——家庭的秘密带给一个女孩的痛苦,文学带给一个年轻女性的精神享受,处于动乱国度中的一个家庭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伊朗女权斗士、著名作家阿扎尔·纳菲西,1955年生于伊朗,13岁赴海外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到伊朗,任教于德黑兰大学等三所高校。此时的德黑兰,革命爆发,霍梅尼推行政教合一,在伊朗全面实行伊斯兰化——“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拒绝佩戴面纱、讲授西方文学的纳菲西,遭遇了当局者的监视和警告,终于也因此离开了大学,却把文学的课堂搬到了自家起居室——她在这里带着姑娘们读西方文学经典,成为她除了拒绝面纱之外的内在抵抗方式。后来,她把这一经历写成《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并因此在世界名声大噪。

  1997年,阿扎尔·纳菲西从伊朗移居美国。近日,她的另一部作品《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推出了中译本,这是继《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之后,阿扎尔·纳菲西对文学与阅读的又一次深情辩护。

  挣脱了伊朗的极权阴影,来到美国的自由世界,阿扎尔·纳菲西却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在伊朗的极权社会中,文学被视为禁忌,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阅读;但在美国这个注重“学有所用”、充斥消费主义的世界里,文学却被排挤至边缘。

  《想象共和国》延续了阿扎尔·纳菲西成名作《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写法,她将回忆与文学结合。在书中,阿扎尔·纳菲西敦促我们在文学中发现一个想象共和国,其中没有政治、宗教、族性或性别的界限,没有一本正经的面目,没有千篇一律的言辞,唯一的入境条件便是一个自由的头脑和一颗愿意梦想的心。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